◇张昌军
9时许,车子已由县城驶抵岱崮镇。听说我们要去南北岱崮拍照、采访,镇政府工委副主任公丕文同志主动担任了向导。
车子在农机路上颠簸了足足一小时,才到达南北岱崮。透过车窗,但见群崮之中,兀立两座圆锥型大崮,南北对峙,秀出天表;那崮顶,则像两座巨型圆石鼓,一圈悬崖峭壁,极其险峻。这就是发生过两次保卫战的南北岱崮了。
老公是岱崮人,更是岱崮通。他告诉我们:“咱这岱崮,祖辈称崮乡。那意思嘛,说崮是咱的家乡,或者说这里是崮的家乡。八百里沂蒙山,共有72崮,蒙阴有36崮,咱岱崮呢,则有18崮。岱崮位于18崮崮林丛中,原名望岱崮,南岱崮称南望岱崮,北岱崮称北望岱崮。因登上崮顶可遥望岱宗泰岳而得名。但后来经人们演义,去掉了望字,统称岱崮,分称南岱崮、北岱崮。”
南北岱崮,相距1.5公里许,中间一道岭连接两崮。这道岭就是攀登南北岱崮的必由之路。车子停在岭下,老公率我们爬上岭头。此时虽是万物萧条的晚秋,但岭头松青柏翠,郁郁葱葱。松林中有处高台,高台上立有一块巨大的方碑,上刻“岱崮战役遗址”6个大字。老公说,这块碑是1977年省革命委员会根据蒙阴县革委会的推荐报告,将南北岱崮公布为全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设立的。打那以后,公社设立了岱崮战役遗址保护领导小组。岱崮等村均设立了保护组织,县文管部门建立了文物保护“四有”档案。
离开岱崮战役保护遗址,沿着松荫,向西南方向攀登了700米许,来到南岱崮崮下。向上望去,壁如刀削,高达30多米,崖缝虬枝横生,苍鹰盘旋,极其险峻。老公领着我们,沿着一线石缝,手抓人工打制的石窝,一步步攀向崮顶。攀登前,他一再嘱咐我们:眼要往上看,不要往下看。我们牢牢记着他的话,不敢想象往下看是什么情景,会发生什么事,只是牢牢的抓住石窝,爬上一步,再爬一步,紧张的大汗淋漓。我们终于爬上了海拔705米的崮顶。伫立崮头,如置身天表,伸手可抓住那漫游的云朵。四方鸟瞰,真是天广地阔,那油蒌型、龙须型、蝎子型、长蛇型等奇形怪状的石崮及那千谷万壑尽收眼底,真似涛峰浪谷、汹涌澎湃,惊心动魄而又气象万千。崮顶还算平坦,总面积达440平方米,那纵横交错的战壕已长满萋萋荒草,那残缺不全的掩体、墙堡已被丛生的灌木丛掩盖。老公向我们讲述了两次岱崮保卫战的经过:
第一次岱崮保卫战,发生在1943年11曰9日,日军出动两个师团、一个旅团,日伪军共5万人,由临沂、莱芜、临朐、沂水出发,实行四面合击,扫荡我鲁中抗日根据地。鲁中军区二分区一团八连,在连长冯化德率领下,部署在南北岱崮—这一鲁中抗日根据地的咽喉之地,牵制敌人兵力。保卫战开始后,4000多敌兵将二崮团团围困,飞机大炮轮番轰炸,战斗极其残酷,英雄八连在当地民兵配合下,同敌人激战18昼夜,以伤7人、亡2人的微小代价,创造了毙伤日伪军300余人的辉煌战绩,配合主力部队赢得了整个反扫荡的胜利。
第二次岱崮保卫战,发生在1947年5月28日。为牵制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的主力部队,配合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鲁中军区监护营一连连长陈来喜率107名指战员,依靠当地群众,坚守岱崮42天,打退了5000敌人的100余次进攻,毙、伤敌副团长以下官兵250余人,而该连仅牺牲4人,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
“南、北岱崮,因这两次英雄保卫战而声扬全国,名垂军史。”老公继续向我们介绍:“建国后,各级党、政、军领导同志,著名作家、书画家、摄影家、剧作家曾数百次登临南北岱崮,来瞻仰这一重大革命遗址,来缅怀岱崮连创立的英雄业绩。80年代后,济南军区某部原岱崮连,每年都组织30名指战员,赶赴南北岱崮,实地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不仅如此,这里也成为全县民兵、中小学生爱党爱国教育的基地。南北岱崮,已成为老区人民的政治优势和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正在推动着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及山区经济振兴”。
告别南岱崮,来到山下,日已西斜,老公带我们来到岱崮村。这是个由300户村民、1000余口人、14个自然村组成的行政村。两次岱崮保卫战期间,这里的人民踊跃支前,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些支前用的石辗、石磨、桑木扁担等至今保存完好。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这块英雄的土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各级领导把这里作为扶贫重点,注入大量资金,为这里兴建了交通、电力、水利等设施,科技进山改变了这里的农业经济结构,人均收入逐年递增,1996年实现脱贫。听着村干部的介绍,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
“这里应该建设一座革命战役纪念馆。”采访接近尾声时,我们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有这个打算哩!”老公说,“济南军区岱崮连、县武装部、岱崮镇委、镇政府曾专门为此事磋商过。这个设想已列入镇委、镇政府的施政规划,预计不久将会付诸实施。”
我们期待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