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风情 |
|
沂蒙寻崮(组图) |
|
|
图片为沂蒙山崮群风光
图片为沂蒙山崮群风光
图片为沂蒙山崮群风光
图片为沂蒙山崮群风光 沂蒙山有72崮,形成一个壮观无比的崮群。我国地质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是中国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由沂山和蒙山组成的沂蒙山,地处鲁西南,在全国虽没有进入大山的行列,但名气可不小。《水浒传》中的“李逵沂岭杀四虎”的故事就发生在沂山,举世震惊的孟良崮战役则发生在蒙山。
到了沂蒙山看什么呢?从自然风光来讲,非看沂蒙72崮不可。
“崮”,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四周陡峭,顶上较平的山。”其实,你真正到了崮的王国,觉得这种解释前一句准确,后一句就偏离了实际。在我的眼中,每座崮并不是一座山,而是山顶部壁高25米至50米的一块巨石。巨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或雄奇、或险峻、或巍然、或秀美,每一块巨石都有自己的特点。我虽未看完72崮,但就我所仰望到的崮,像蘑菇,像博士帽,像碾盘,像石磨,像棋子,像枕头等等。有位叫贾纳的小学生,他在作文《爬抱犊崮》中写道:“看,远处出现了抱犊崮壮美的躯体,像一顶巨大无比的草帽扣在山顶上。”小学生的描述比辞典解释的还逼真,大自然的美丽,造物主的神奇,让人感叹不已。
近看这些山顶上的崮,尽是刀劈斧凿般直上直下的石壁,立于高山之巅,或坐或卧或立,穿透历史,熬尽年华,与日月同在,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大地的子孙。别看它们默默不语,但每崮都有着自己传奇的故事。
就说抱犊崮,海拔584米,平坦的顶部6.65平方公里,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不动如山”。1939年9月,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挺进到抱犊崮,创立了革命根据地,组建了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1943年,一个连的八路军占据了崮顶,顽强地阻击日寇,成功地掩护了主力进入外线作战。敌人在崮下嗷嗷直叫,就是没有办法上来。当年陈毅元帅转战沂蒙时,面对随处可见的奇崮险隘,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
我站在卧龙崮下,环顾四周的崮,有南岱崮、北岱崮、卢崮、大崮、小崮、龙须崮、板崮、獐子崮、水泉崮、蝎子崮、安平崮、油篓崮、瓮崮、拔锤子崮、梭头崮、石人崮和对崮等等。这些群崮林立,争耸天表,千姿百态,宛如花屏。我游遍世界各大洲,考察过地球上无数名山大川,但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崮群。我国有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张家界地貌”和“丹霞地貌”,但是,以上这四种地貌全然不能代表山东沂蒙山崮群景观。在我眼中,比之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沂蒙的崮更有着它的奇异、雄绝和壮美。在过去,沂蒙72崮虽说已被众多人看过,看过就看过了,见惯不惊了,觉得山上就该有这些崮,它们只是大山的附属物罢了。而我却要问,这些崮为什么不生在山腰,不长在山脚,而偏偏出现在山顶上呢?它为什么不是山丘的形状,不是峰峦的外相,而是四周那样笔直陡峭,顶端又坦荡平缓呢?这一座座的崮,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沂蒙山,而没有落户其他处?如今,崮下山花灿烂,织成彩虹云锦,烘托着石崮。远望,犹似仙阙神殿俯视着大地人寰,让人在无限的空间里进行浪漫的遐想。
若从旅游学的角度讲,什么是美?差异就是美,距离就是美,奇特就是美。沂蒙山中的这72崮,地处大山腹地,与外界就产生了距离;凸立于山顶,这就是差异;一个怪异的形状,这就为奇特。这三者具备了,就是一种大美。
大自然孕育出的这72崮,它不仅属于沂蒙山,属于中国,也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值得庆幸的是,国内最知名的地质专家对沂蒙山崮群进行了考察和鉴定,认为这应该是中国第五地貌山东岱崮地貌,当地已组织人员准备资料申报世界地质公园。
沂蒙72崮,它的科学之光和旅游价值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见识。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