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县域经济”是县(县级市)一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内的经济总和。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强化“内涵发展、民生为先、生态文明、城乡统筹”理念,既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又不断补齐发展短板,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7月2日,作为全国专业报道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国县域经济报》深入报道了我县的经验和做法。现将文章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伴随着这耳熟能详的《沂蒙山小调》,油然想起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老区——山东省沂源县。
素有“山东屋脊”之称的沂源,曾被描述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之地,如今却实现了“一个小时上天,一个半小时下海”的梦想。特别是青兰高速公路和晋豫鲁铁路的开通建设,把沂源融入了“2小时城市经济圈”。
城还是那座城,可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牛郎织女之乡”、“中国北方溶洞之乡”、“山东古人类发源地”;人还是那些人,如今却创造出了“资本市场的沂源现象”、“关注民生的沂源模式”等奇迹。
沂源的嬗变,源于该县强化“内涵发展、民生为先、生态文明、城乡统筹”理念,全力建设为美丽富裕文明和谐新沂源的科学实践。
内涵发展:打造“兴业旺地”
沂源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路子,不断提升发展层次。
“高端工业”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沂源县按照“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要求,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高端工业的关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设立院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达到8家,是全省最多的县份;设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瑞阳制药组建了山东省抗生素类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岗位,研发和实施的“美洛西林钠及其复方制剂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效益价值超过100亿元。
对新上项目,沂源也坚持“高端”这一目标定位。今年,该县确定了85个工业重点项目,总投资134.4亿元,投资总额创历年最高,许多项目的产品在同行业中具有垄断地位。在此基础上,该县又立足产业优势,集中打造医药、新材料、高分子、新能源“四大产业集群”。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48.8%,保持全省最高;有1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5家上市公司,是全省上市公司最多的县份之一。
“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沂源县坚持以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今年,该县按照全功能性大农业的发展思路,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荆山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投资6000万元建设沂源苹果大世界,投资6000万元建设西北麻中国(沂源)国际果蔬科技博览园,打造生产观光体验一体、多产业融合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进一步彰显了沂源的果乡特色和品牌内涵。据了解,全县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65个,创成了全国唯一的有机农业(红富士苹果)示范基地;“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全国县份最多,举办了首届沂源苹果文化节,沂源红苹果、有机韭菜等品牌带动农产品增值30%以上。
“现代服务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在济青高速南线沂源段,记者看到一块大型广告牌上写着“好山好景好生态,上风上水上沂源”,从中不难看出沂源旅游宣传背后的底气,是服务业发展体系的升级。
“牛郎织女之乡”、“中国北方溶洞之乡”已成为沂源旅游的“金名片”。该县依托这些金名片,把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相关产业和旅游业链接起来,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该县引进了投资37亿元的天湖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8亿元的鲁中·义乌国际商贸城项目、投资16.2亿元的六点水新世界项目……这些服务业大项目的落地,进一步增强了沂源经济发展活力。
同时,该县依托高速路出入口和铁路站区,打造连接济南、青岛、日照的现代物流集散地;依托丰富的果品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依托鲁中·义乌国际商贸城,构建区域性小商品集散地;引导医药、新材料等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工业物流集散地。
“山东屋脊”成了“兴业旺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竞相汇聚。据统计,第一季度,全县仅接待游客数量就达26.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亿元。
生态文明:打造“宜居福地”
“不说沂源的旅游景点,就单单一个‘绿’字就令人魂牵梦绕。”近日,在沂源县中房翡翠山居售楼处,在济南工作的唐女士一边看房一边说,今年十月份准备结婚,想把新家安在沂源!
让人能从省城“嫁”到县城,不能不说沂源的独特魅力。
沂源的魅力得益于该县强化“生态文明”的理念。沂源的执政者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沂源进行了重新审视:沂源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无外来污染源,只要竭尽全力保护好这方“净土”,就是沂源县加快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也是参与区域竞争的最大资本。
为优化居住创业环境,沂源县按照“山水生态和谐宜居宜业城市”的定位和“东展、西拓、南改、北延、提升中部”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河西新城、城北新区、城东工业新城开发建设。特别是去年以来,该县润生路、富源路、南外环、南麻大街、上海路等19条道路的修建和提升,形成了“八纵八横、外环内网”的城市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动脉”形成了沂源经济发展的“大气场”。
为提升城市品位,该县突出城市内涵和城市文化的挖掘,融合产业、山、水、绿、文化等要素,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核心建筑群和地标性建筑,打造“城市名片”,凸显“城市灵魂”。深入实施了“果树进城”、“清水润城”、“森林围城”、“亮化美城”、“绿满沂源”等工程。
“五大工程”亮点纷呈,颇具看点。在县城民乐园,记者看到,经过“果树进城”的妆扮,公园显得更加美丽,更具文化内涵。“民乐大果园”、“樱桃纷飞园”、“灵感之源”、“邻家农家乐”等20多个城市精品游园,引得游客和附近的居民纷至沓来。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这首欢快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正是宜居沂源的写照。该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县城”殊荣,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这三个荣誉的区县。
民生为先:打造“和谐园地”
一栋栋排列整齐的经济适用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通畅整洁的便民路次第建成、一股股清澈甘甜的自来水直通百姓家……如今沂源人的“福气”正接踵而至。
沂源县坚持把民生作为执政之基、社会和谐之本,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民生,建立了“十二条保障救助线”,开展了“万人帮扶”、“全县党员联村联户”等活动,使沂源的民生工作得到极大改善。去年,沂源县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民生工作办公室,全面统筹、规划全县的民生工作。
民生办公室整合涉及20多个部门的社会救助、基础性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就业安置等13个方面的民生工作,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提高了民生工作效能。据了解,沂源的这一做法,开创了全省社会救助规范运作的先河,引起了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和《人民日报》等上级部门和媒体的关注。
2011年,沂源县实施了概算总投资20多亿元的44个民生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投入3500多万元统一了城乡教师、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实现了城乡同工同酬;投资1700多万元解决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5300多万元,建成了九年一贯制的沂河源学校;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汇源幼儿园;投资4000余万元,完成了城区学校操场塑胶化改造;投资500多万元,实施了校车安全工程……一笔笔“真金白银”,让沂源人体会到源自和谐发展的幸福。
今年,沂源县又策划了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和低保边缘家庭救助、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100个民生项目,项目数量更多、涵盖范围更广。循着“民生为上、和谐生活”这条法则,作为“山东屋脊”的沂源演算着一条富有独创性的“民生公式”,倾力打造一个让人羡慕的“和谐家园”。
城乡统筹:打造“幸福高地”
“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曾有人对中国城乡间的反差作出这样的描述。
可是今天,当记者踏上沂源这片热地时,发现城乡之间的差距正悄然消融。6月26日,在东里镇东安村文化大院内,耿广瑞大爷带着孙子在图书室找孙子喜欢的书看。等孙子选好书,他就到旁边的健身器材上去健身,累了再到旁边的远程教育中心看科技片,爷孙俩特别喜欢来这里接受文化娱乐的熏陶,享受像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以前不要说这么好的文化大院开在家门口,村民想出去活动一下都没地方,但是说起变化,老耿却很淡然。这种现代化的生活,对今天的沂源农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沂源县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下大气力抓好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两区三村”改造,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实施了管道天然气、循环水供热、垃圾无害化处理、引泉入城饮水等一大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加快了城乡交通、供水、电力、信息、通讯等设施建设,承载功能显著增强。建成了一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全覆盖,被命名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深入实施医疗卫生惠民工程,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得到加强,创成全国首批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村村通”……
让老百姓更高兴的是“病有良医”、“老有所养”等城里人的“待遇”如今也早已梦想成真。作为“齐鲁生态高地”的沂源县,今日之“兴业旺地”、“宜居福地”、“和谐园地”正倾力打造出一个大美和谐的“幸福高地”。(来源:沂源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