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台儿庄古城。来自薛城区陶庄镇的民间艺人禇思泉以其精湛的鲁南大鼓书技艺展示,让国内外游客感受到了古薛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使“鲁南大鼓”、“中陈郝庙会”、“洛房泥塑”等一批淹没在浩瀚历史海洋中的非遗,洗去铅华,拨云见日,重放异彩,叫响全国,重新绽放出迷人魅力。
薛城,古称薛国,历史悠久,人文璀璨,自仲虺治商、孟尝封薛,历商周,经秦汉,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薛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先后提出了“文化强区”理念和打造“特色文化城市”战略,充分挖掘古薛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使尘封的非遗百年涅槃,揭开盖头,熠熠生辉,开启了振兴之路。2009年,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全市唯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被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振兴非遗,挖掘是前提。早在2006年起,该区建立了区、镇(街)、村三级普查网络,抽调专门人员、外聘专家,按照不漏村、不漏户、不漏人“三不漏”原则,深入村镇田间地头走访老艺人6187人次,现场采访收集资料,共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237条,确定重点保护项目334个。组织专家组逐项深挖历史渊源,精心整理包装,及时申报。目前,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5项,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25项,列入区级保护名录的46项。
为呵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长,该区组建了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非遗保护中心,按照一套书、一个档案资料室、一个珍贵实物陈列室、一个数据库“四个一”的标准要求,建立了立体式信息保护体系,编制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字资料39套,共273本,计53万字;拍摄整理影像资料25种175盘。凡是申报列入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都明确了代表性传承人,完善落实了传承人保护措施。凡被命名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一律颁发证书,并对因生活困难无法正常开展艺术传承活动的非遗传承人,给予了重点帮助和扶持。
努力激发传承“活力”是薛城区振兴古薛非遗文化的又一力举。围绕加大非遗项目宣传、交流和推介力度,该区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鲁南民俗文化博览会,展览民间文化艺术作品20余种400余件,制作《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册》,推出12项代表性非遗项目。张宗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孙晋亮石雕获第四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银奖。组建成立了枣庄轩缘民间艺术团、唢呐协会等文艺院团,举办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200余场次。其中,山花皮影、鲁南大鼓已作为对外展示窗口永久落户台儿庄古城,为拯救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打活“非遗振兴牌”,做好非遗产业开发文章在薛城区体现的淋漓尽致。该区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措施,推动非遗项目走进市场,重点在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作文章,设计制作了《铁道游击队剪纸集》、《车祖奚仲造车剪纸集》、开发了洛房泥塑纪念礼盒、巧姐柳编、庞庄麦秸手编、民间缝绣、张范剪纸、邹坞面塑、竹雕、石雕、金马花席、鲁南大鼓等系列文化产品,在台儿庄古城、民国影视文化城等景区推介销售,在天津举办了非遗文化产品交流活动,有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洛房泥塑等5项非遗项目,成功入展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洛房泥塑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闪亮登场,供不应求,推动了非遗产业化运作,走向了良性发展轨道。(王国江 祁学强 万照广 杜弘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