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在沂水天上王城春秋古墓考古发掘现场,考古人员继续对南边箱的文物进行提取。考古人员发现,南边箱文物的下面是一层鱼骨,上面则是动物骨骼,每件文物里都有盛装食物的痕迹,“当时,普通百姓吃不起肉,能发现如此规模的鱼肉陪葬,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墓主人身份的尊贵。”考古人员表示。
据考古人员介绍,南边箱出土文物以炊具为主,共有铜鼎、铜鬲、铜豆、铜罍各7件、铜敦3件。在文物提取过程中,细心的考古人员发现,整个南边箱的底层不时出现一些鱼骨。这些鱼骨多为鱼椎骨,长度都在5厘米左右,“从鱼骨推测,都是10斤以上的大鱼。”
除了鱼骨,在文物上面,则有一层厚厚的动物骨骼,有的长度超过20厘米。这些动物骨骼中,没有发现头骨。由于年代久远,有的骨骼已粘在文物上,为保护文物完整,考古人员不得不对骨头和文物一起提取。另外,在铜鼎、铜鬲、铜豆、铜罍里,也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
据发掘现场的考古专家介绍,春秋时期,贵族往往被称为“肉食者”,《左传·庄公十年》中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句子,吃肉的人指的就是有权位的人。专家推测,墓主人下葬时,南边箱首先放入大量鱼,然后放入盛有排骨的各种炊具,最后在上面附上厚厚的大块肉。
据悉,在南边箱里发现的鱼骨和动物骨骼已被考古人员用收纳袋收集,之后将请动物学专家进行鉴定其到底来源于何种动物。考古人员表示,“研究这些,一方面可以确定当时的饮食习惯,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墓葬的情况对比,或许能推断出这种鱼肉陪葬的方式也是按照当时的陪葬礼制来进行的。”
来源:琅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