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军国 摄
小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3.2公里处,南邻大崮,北与獐子崮对峙,海拔584米,崮顶三角形,四周壁如刀削斧凿,耸立天表。中寒武纪石灰岩层高25-30米,崮顶面积3亩左右。因其小而得名。 在一个雨后的日子里,我们驱车出发,车沿蜿蜒崎岖的山道行进,路边梯田里郁郁葱葱的果树,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在清晨的雾气里,更加沁人心脾。随处可见绿树掩映的一个个红色的果实,吸引着我们的眼球,那就是该镇盛产的中华蜜桃。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发展果品经济的岱崮镇,近几年大力加强蜜桃生产,已有蜜桃10万亩,年产蜜桃2亿公斤,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华蜜桃第一镇”。而这些蜜桃就产在群崮之下的梯田之中。春天桃花灿烂,群崮被盛开的桃花包围着,一片花海;夏秋季节,挂满鲜红蜜桃的桃树,又用一树树丰硕的红色的果实,回报环抱着它们的群崮。 贪婪观赏风景的我们,直到车停下,才知道小崮已经在我们的眼前。向东望去,在青山群黛掩映之中,几座崮峰毫无掩饰地进入我们的视线,其中一座小巧玲珑的崮用它挺拔的身姿、险峻的线条,磁铁般将我们的目光吸引过去。同行的岱崮镇旅游办主任秦立刚告诉我们,这就是小崮。 按照传统的习惯和规律,有小就有大,它的南边那个宽阔、险峻的崮就是大崮。在大崮宽大的山势对比下,小崮显得格外玲珑。远远看去,小崮在群崮之中,犹如一个睡在巨人怀抱中的婴儿,那么有灵气,那么安详。 攀登小崮,需要一些勇气。沿蜿蜒曲折的山道前行,层层梯田,棵棵桃树,都屡屡给我们制造麻烦,时常让我们不得不改变行进方向,多走一些冤枉路,但探险的乐趣和时常惊起的几只蝉,让人乐此不疲。但离崮越近,就越陡峭,密密麻麻的刺槐树阻挡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幸亏“导游”秦立刚早就上来“探”过险,使我们在艰难中尚能前进。为了研究和掌握岱崮地貌的成因,秦立刚带领专家一边探险,一边走访,历经数月踏遍了岱崮的30多座崮,掌握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数据,成为走遍整个岱崮地貌的“第一人”、“第一探险家”,可谓岱崮地貌的“活地图”。 小崮崮下山体紫色的岩层吸引了我们,秦立刚介绍说:“这是寒武紫色页岩层,距今已有万余年。”在崮下,向上仰望,是高达20多米的石灰岩岩壁。悬崖陡峭,气势雄浑,如刀砍斧凿。在小崮西南,我们找到了上崮的唯一山门。不得不感叹,先人是多么富有智慧和开拓精神,他们在悬崖峭壁底部人工垒制了石阶,虽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残缺不全,但依然可助人攀援而上。走至山门中上部,越来越险峻,需要手脚并用攀爬而上,而辅助你向上的是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石窝。这些石窝都是古人人工开凿,借石窝而上怎能不感激前人的“筑路之先”。 经过一番惊险的攀爬,到达平坦的崮顶,我们才真正感觉到小崮的神奇和“小”。小崮,属戴帽类山崮,远远望去恰似一顶帽子。该崮崮顶中部微微隆起,上面覆盖着灌木、杂草,对于是否曾有古人居住或者生活,已经很难找到痕迹。粗略步量了一下,小崮整个崮周长仅有500米左右,崮顶面积仅有3亩左右,与面积达2平方公里之大的大崮相比,的确有点“小”。由此可见,小崮在岱崮地貌群崮之中可谓“袖珍”之崮,它虽然小,但也是精致之崮。因为它具有岱崮地貌的显著特征,都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岩层断裂而形成的地理现象,由厚厚的石灰岩或石英砂岩平铺在山丘顶部。远处望去,座座大山像戴上了平顶帽子似的,崮顶平坦,四周是如刀削般陡峻的峭壁,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层峦叠嶂,雄峰矗立。小崮虽小,但足以以小搏大,可“窥”岱崮地貌中所有崮的风采和神奇。 站在崮顶,向南而望,一条山脊与大崮北顶子相连,山脊上因两边紫色页岩层自然剥蚀,形成一座宽2米,厚1至2米的石层,为褐黄色中厚层沙岩,极似人工垒砌之石桥,因称天桥,可谓险峻、奇特至极。 下了小崮,渐行渐远,挥挥手,还真有些恋恋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