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山
在博山生活了多年的我,经常看到人们用煎饼卷上香椿芽咸菜,蒜薹或者其它菜肴,用手拿着吃。有的卷上一根又白又嫩的大葱,咔嚓,咔嚓地咬着吃,辣得淌眼泪,流鼻涕,照吃不误。在大街小巷的饭滩上也常看到一些少男少女们买来热腾腾的用韭菜豆腐或粉条之类的蔬菜烙成的菜煎饼捧着吃,喝着当地特产的酸糊涂,别具风味。离城不远的农村妇女担着煎饼挑子来到各个社区不停地喊叫:“卖煎饼了”嚎!。用五谷杂粮烙制的味道不同颜色各异的煎饼,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看到这些粳米细面煎饼,便引起我对沂蒙煎饼难忘地回忆。
小时侯在家里,除了外出上学和到农田干活外,来家还要抱起磨棍磨煎饼糊。因家庭人口较多,吃煎饼自然也多,每隔几天就要推上半天磨,每次推磨心里就不很情愿,因为推磨这活很不轻松,抱着磨棍围着磨进行圆周运动,稍不用力,怀中抱的磨棍就会掉下来粘贴上煎饼糊糊。在那苦涩的年代,多数家庭都要靠人推肩拉,只有富裕人家用牲畜代劳。
我出生在沂蒙山区腹地的蒙阴县,是吃煎饼长大的苦孩子。记忆中的煎饼和现在比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的煎饼多是用高粱和玉米做成的,有的家庭掺上地瓜干,吃起来甜丝丝的,香喷喷的特别爽口。但在战火纷飞年代,日本鬼子反复扫荡沂蒙山区,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家家户户少吃缺穿,用高粮加玉米烙成的煎饼变成了糠煎饼,菜煎饼,也有的将桃子,柿子掺到煎饼糊里烙着吃。当时人们形容沂蒙山区老百姓的家常便饭是:糠煎饼,就豆沫(菜豆腐)玉米糊糊掺南瓜。抗日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是共产党的老根据地,八路军的将士们全靠当地老百姓加工煎饼度日。自卫解放战争时期,陈粟大军由华中地区转战山东。初到沂蒙山区时,吃大米为主的华中野战军战士吃不惯用粗粮加工出来的煎饼,又粗,又酸,又散咽不下去。为此陈老总专门召开大会亲自示范,动员号召每个指战员们像攻克战斗堡垒一样“攻克”煎饼。一声令下群起响应。想起当年来山东的江南子弟兵奇形怪状吃煎饼场面,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建国初期,沂蒙山区的老百姓,因受战争地摧残,家竟都很清贫。外出求学的孩子们,每人肩上背着一大包袱地瓜干和玉米烙成的煎饼,手提咸菜罐,匆匆奔波于家乡与学校之间。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告诉我说:中学时期,他到离家五十多里路的源泉镇上中学,吃的是从家里背去的是地瓜干和玉米面烙的煎饼,就的是自家淹制的咸菜,每周来家一次,全靠双脚丈量。如果是夏天,装上一些连土带皮的大蒜头,到了秋后,除了咸菜以外再加几棵大葱或咸辣椒,见油水的菜很少吃得起。所以,凡是从乡下来城镇上学的孩子,身上都有葱味,蒜味,汗嗅味外加土腥味。他还说:夏天霉雨季节拿到学校的煎饼和咸菜,长出很长的白毛照吃不误。
四五十年代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们,只知道吃苦,不知道叫苦,“穷”字是支撑他们学习的动力。那时侯,工人农民建设美好国家不是物质刺激而靠的是对家境的理解,对国家的理解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吃苦从不在意。人们戏称进城上学的学子们:喝清水,吃蒜瓣,霉子煎饼烂咸菜。大批出生在沂蒙山区的英杰们,靠吃各种粗粮摊成的煎饼就咸菜,发愤苦读,读出了家门,读出了国门。从鲁中大地走向了更为广阔的世界去发挥自己的才智。
说起沂蒙煎饼,又引起我一段苦涩的回忆;在文化大革命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里,担任西安地质学院院长的兄长高保扬,自然成了学校里最大的走资派。学校里的造反派和在校学生批斗他的时候,其中有一个问题连续批斗了他三天,还没过关。即:
造反派问他:你家是什么成分?
我哥回答:是破落地主。
问:你在家都吃什么饭?
答:吃煎饼
问:给你家扛活的都吃什么饭?
答:也吃煎饼
这时造反派们群起而攻之,个别人骂到:你放屁,你这个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到了这个时候,还给你地主资本家脸上涂脂摸粉,再不老实交代就让你坐飞机!
我哥说:“是吃煎饼”!此时红卫兵真的发火了,说:你这个地主羔子,顽固不化的走资派,真想顽抗到底!结果就做飞机了。(就是弯下腰,脖子向前伸直,两上肢外展与肩平衡,这就叫做飞机)。
连续斗了三天,还是过不了关。这是怎么啦?经调查才知道:原来西安人称谓的煎饼是用鸡蛋烙成的饼子,而沂蒙煎饼是粗粮加工的民间传统家常主食,和我们山东煎饼是两码事。我哥虽然因为煎饼被揪斗了三天,小时侯吃惯了煎饼的他,并没有为此耿耿于怀, 反而对沂蒙煎饼情有独钟,长期在西安工作的他还经常向家乡要煎饼吃。家里人到西安看他必带煎饼。
如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工煎饼的原料变得多样化了,有小米的,大米的,白面的,玉米的,还有其他各种不同杂粮制成的煎饼种类多的很,在煎饼里掺上蔬菜,花生,芝麻等,变成了酸甜辣咸的多味煎饼。不管什么原料都能加工出薄如纸的各种煎饼。过去大地主和有钱有势的阶层也吃不上这种细粮煎饼。我虽然出生在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家里,但吃的都是高粱玉米加工成的煎饼,给我家扛活的佣人也不例外。只有年老的长辈们才能吃上小米煎饼。在旧社会,广大农村的生活是相当苦的,能过上丰衣足食的人家,只能是中农以上家庭。大部分的贫穷农民很少吃上精米煎饼,每年春天靠吃糠咽菜度日。现在不同了,人们想吃什么煎饼,就有什么煎饼。上学孩子们的口味和出生的五十年代吃地瓜煎饼长大的孩子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有句很有趣味的话叫:“麦子煎饼卷鸡蛋,不给俺吃俺不念”。你可别说,现在沂蒙山区用新麦子加工出来的煎饼,吃起来又香又甜,又软不散,成了煎饼的一大亮点,如果有到沂蒙山区旅游者,请别忘了品尝“新麦子”摊制的煎饼。在抗战时期,我的家乡蒙阴县出了个支前模范六姐妹,在战争年代,她们做军鞋,缝军衣,烙煎饼来支援抗日将士打鬼子打老蒋,改革开放后,野店镇烟庄村聘请模范六姐妹烙煎饼能手当技术指导,开办了个煎饼加工厂,(对外称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出来的煎饼,不但配料讲究,加工精细,包装良好,吃起来口感香甜,驰名全国,还走出了国门。当今的沂蒙煎饼品种繁多,色彩各异,吃起来香甜可口,但我却觉得少了真正沂蒙煎饼的情怀,脑海中常常泛起的仍是那热气氤氲中甜丝丝的地瓜干玉米面做成的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