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蒙阴县委书记朱开国
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27日电 作为一个山区县、库区县和老区县,多年来,山东省蒙阴县立足山区实际,突出生态富民主题,用生态文明引领县域发展,逐步探索了一条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的路子,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建设的有机统一,为全省特别是山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闯出了路子、提供了经验。在山东省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期间,中共蒙阴县委书记朱开国接受了新华网专访,畅谈蒙阴绿色发展之路。
新华网: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请问,当初蒙阴是如何确定了生态立县这样一条绿色发展道路的?
朱开国:我们蒙阴县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境内有大小山头520座、河流44条,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云蒙湖是临沂市区150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地,生态基础脆弱,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难度相对较大。从一些地方看,为了追求一时的快发展,不惜破坏环境,大肆开发资源,结果陷入了饮鸩止渴的尴尬境地。如何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直是蒙阴县委、县政府深思的一个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之后,山东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生态省建设的政策措施。作为全省唯一的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点市,临沂市把生态建设作为实现转调赶超的重要载体,全面加快了生态临沂建设步伐。在全面打响县域经济发展新孟良崮战役中,临沂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各县区,要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形势,蒙阴县要想突出重围,实现科学跨越,就必须找准优势、明确定位。为此,我们认真审视这方热土,境内有全省第二高山蒙山,有全省第二大水库云蒙湖,有适宜林果发展的气候和土壤。只要这些优势发挥好了,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为此,我们按照保护生态与科学开发并重的理念,以村庄为载体,以生态为主题,以结构调整和文明创建为先导,大力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强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逐步探索了一条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建设文明乡村的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县域发展。
新华网:生态文明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走生态立县之路,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请问蒙阴县在这方面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朱开国:多年来,我们抱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才是最大效益的理念,坚定生态立县思想不动摇,努力把绿的文章做深做透做大。
一是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我们把发展山区经济,富裕山区农民作为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生态化的理念培植特色产业,用产业化的思维开展生态建设。把农村的支柱产业锁定为林果业,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发动群众大搞整地改土,在51万亩耕地之外,又把40多万亩荒山荒坡变成了优质果园。针对土地零散、不便于发展果园的情况,积极发展合作组织,鼓励社员集中互换承包地,变一户几小块,为一户一大块、一社一大片,整片开发,整村推进。目前,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100万亩,蜜桃面积和产量占全省的1/3,所产果品全部打入高端市场,在上海,三个鲜桃两个来自蒙阴。蒙阴蜜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达到28.9亿元。与林果业相配套,大力推行畜-沼-果生态饲养模式,加快发展以长毛兔养殖为特色的畜牧业,建成了2.2万个沼气池,形成了多能利用、多链结合、资源共享的生态循环格局。目前,全县养兔600万只,兔毛产量占全国的20%以上。同时,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的景区,依托山水林果优势,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一体规划、一体开发,形成了以孟良崮战役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板块;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特点的乡村休闲旅游板块;以赏花、品果、登山为重点的节庆文化旅游板块;以蒙山天然氧吧为重点的长寿养生旅游板块。全县农家乐旅游村发展到56个,从业人员1万余人,形成了以山水生态、红色风情、果乡农家为代表的旅游品牌,成为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和山东省旅游强县。
二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我们把开发建设与保护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山川绿化工程,对38万亩国家级、省级生态林实行封闭式管护,对条件较好的荒山实行拍卖,对远山、瘦山实行零价承包开发;对难以绿化的荒山,采取一包到底、植树成林的责任制,形成了全社会造林、营林、护林的浓厚氛围,荒山治理面积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递增。实施水系生态工程,坚持有水污染的项目不上、不引、不落,彻底清理了云蒙湖十万多只养鱼网箱,建成了两处污水处理厂。按照生态带、产业链、风景线的标准,治理河流36条,加固水库101座,修建大小水利工程6265处,总蓄水量9亿方,占临沂市的一半。实施绿色通道工程,按照一条道路、一条绿荫的标准,先后新建改造农村公路637条、186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116公里。沿路、沿河和村庄周围大搞造林绿化,全县绿色通道总长达到550公里。实施流域治理工程,按照山顶松柏戴帽,山腰经济林木缠绕,山脚水利交通配套的模式,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富一片,先后治理流域36条,全县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10多万亩跑肥、跑土、跑水的三跑田变成了增绿、增产、增收的三增田。
三是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着力培育生态文化。我们以生态文化引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打响绿色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三大文化品牌,形成了生态、文化、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全县有180个村建起了生态文化广场,210个村建起了生态文明画廊,420个村安装了生态科普宣传栏,261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报纸和党员远教系统全部开通生态农业技术专栏,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的生态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
四是坚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相统一,加快建设文明乡村。围绕生态主题,拓展文明内涵,引导富裕起来的农民,由追求物质财富向精神财富转变,把生态和谐贯穿到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大力整治村庄环境。以村庄道路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为基础,坚持突击治、规范建、长效管,在全县乡村安装路灯8000余盏,栽植绿化苗木500余万株,硬化村内道路400余万平方米。按照有钱办事,有人干事,有人管事的要求,制定了6套100多项整治标准,乡村环卫保洁队伍483支、1582人,建成40多处垃圾处理场和中转站,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分户式污水处理点200余处,初步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和污水无害化排放。另一方面,大力倡树文明新风。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农民文明礼仪、生态环境知识等培训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所有农村党员干部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1.2万农民达到农业技术员水平。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十型家庭、美在农家等创建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全县已创建十星级文明户7万多个,美在农家示范户3000多个,文明家庭占到农村总户数的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