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仙桥全貌
迎仙桥位于蒙阴县城东 28公里处的旧寨乡北楼村西南角,创建于明初,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
民间传说,此桥是“八仙”去泰山拜会“老母奶奶”返回蓬莱的途经落脚之地,故名。桥栏板上雕刻的图案有“八仙”和其随身携带的兵器。
桥面两边各立栏柱五根,间隔栏板四块,上面均饰有石刻,采用浅浮雕刻法。
桥南侧由东向西第一块栏板画面为两幅。左幅,画面中部刻一花团锦簇的大花篮,四周饰祥云纹;右幅,画面中部刻茎叶弯曲,清丽高洁的荷花,四周饰祥云纹。两画分别意喻民间传说的“八仙”中的蓝采和,何仙姑。第2块栏板画面为两幅。左幅,中部刻一棵盛开的菊花,茎叶稀疏,委婉多姿:右幅中部刻一棵牡丹花,端庄秀美,花下伫立一只长尾鸟,另一只在花间飞翔。
第三块栏板画面为两幅。左幅中部刻一株老松,树干曲,枝叶茂盛,两只仙鹤分立松树两侧,修腿长颈长吻,尾羽华美,神态安详:右幅下侧阴线起伏不平的线条表示地面,左部一丛繁茂的竹子,中部刻有几棵刚出土的竹笋。
第四块栏板画面为两幅。左幅中部刻一个大葫芦,葫芦腰间饰有飘带,四周饰祥云纹:右幅,中部刻一芭蕉宝扇,周围饰祥云纹。刻块栏板分别意喻铁拐李和汉钟离。
桥北册由东向西第一块栏板画面为两幅。右幅正中刻玉版,四周饰祥云纹:左幅中部刻一把宝剑,周围饰祥云纹。他们分别意喻曹国舅和吕洞宾。
第二栏板中部刻一大绣球,以飘带装饰:两边各有一只跳圆的狮子,狮子张口回首,眼望绣球,画面四周饰祥云纹。
第三块栏板画面为两幅。右幅,画面中部刻一株繁华朵朵的梅树,花枝伸向画面左部,树下有一只梅花鹿站立于草地之上,三只喜鹊在花间翻飞嬉戏;左幅,刻麒麟,身上饰飘带,四周饰祥云纹。
第四块栏板画面为两幅。右幅,刻一飘带缠绕的渔鼓,四周饰祥云纹,在画面正上方的祥云纹里阴线刻一头小毛驴,此画意喻张果老;左幅刻刻一飘带缠绕的紫箫,四周饰祥云纹,意喻韩湘子。
栏柱朝桥面的一侧饰有石刻,上部有石雕像,栏柱的大象及其上方的石雕像呈对称式。向东向西桥南侧栏柱上的图案分别为葡萄,莲花,石榴,荷花,莲花。桥北侧拦柱上的图案分别牡丹,莲花,桃树,荷花,莲花。这些图案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寓意吉祥。柱头上的石雕由东向西依次为狮子,莲蓬,猴子,莲蓬,狮子,均雕刻得妙趣横生,形神具备。
上游距桥1.35米处两岸各有一石牛,东雄西雌,石牛身长1.72米,通高0.60米,头部略残,盘卧,身躯肥壮,颈部粗短,眼外鼓,下游距桥2米处两岸各有一石狮,整体高0.83米,底宽.045米,石狮蹲坐在石座之上,头略侧歪,胸前佩带铃铛。石牛石狮雕工精美,形象生动。
桥西约五米处,立碑三幢,中间碑石上刻记重修迎仙桥的经过。其余两碑上刻记捐资者的姓名及数量。三碑完好无损。
拒史料记载,迎仙桥始建与明朝,清同治年间被损坏,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重修。桥上雕刻的这些民间传说的八仙手中的法宝,俗称暗八仙,寓意吉祥,故名迎仙桥。
迎仙桥历经六百多年,风雨沧桑,但风姿犹存,是全省仅存的四处古代桥梁建筑之一,该桥建筑结构紧凑,布局合理,造型雅致,雕刻技艺高超,富有动感,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是一处集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历史人文景观。
桥栏上的石狮
石柱上怀抱桃子的石猴(雄猴)
石柱上怀抱幼猴的石猴(雌猴)
桥上游右侧的石水牛
桥上游左侧的石水牛
桥栏板上精美的的瑞兽、花木雕刻图案
桥栏板上精美的的瑞兽、花木雕刻图案
桥栏板上精美的“八仙兵器”雕刻图案
桥栏板上精美的“八仙兵器”雕刻图案
桥栏板上精美的“八仙兵器”雕刻图案
桥栏板上精美的“八仙兵器”雕刻图案
碑林
(党宝修 丁军国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