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专家对山东省沂水县纪王崮古墓的考古挖掘取得重要收获:首次发现了建于高耸崮顶之上的墓葬,且椁室与车马坑共置于墓室之内,这在国内非常罕见。
纪王崮位于沂水县泉庄镇天上王城景区境内,海拔577.2米,崮顶相对开阔,是鲁中南众多“崮顶”唯一常年有居民居住的大崮,号称沂蒙七十二崮之首。今年1月16日,景区施工队在崮顶建设施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部分青铜器。临沂市文广新局闻报后,立即派人赶往现场,责令建设单位停止施工,对受损文物遗迹覆土保护。同时收缴清点出土文物,运送至沂水县博物馆封存。随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管办、沂水县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正式进驻工地,开始对纪王崮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经过近两个月的清理挖掘,考古人员已基本弄清了墓葬形制和埋葬情况,取得了重要收获。该墓总体结构较为特殊,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本应单独置于墓葬之外的车马坑安排在墓室之内,且处于与椁室相对应的位置。
根据墓葬残存部分判断,墓室总体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部为椁室,北部为车马坑。椁室西侧和车马坑东西两侧,未遭破坏的部分保留有二层台结构。墓室残长约28米,宽13.6米,面积约450平方米。道东高西低,斜坡状。东西残长4米,南北宽3.6米。
墓室北部在早年修筑蓄水池时已遭到彻底毁坏。墓室中部和东部,包括车马坑的南部,椁室的北部边缘、中南部东侧相当于二层台的部位以及墓圹也被全部破坏。北边箱东北部仅残存底部。车马坑只残存中部一段,东西宽4米,南北残长7.5米,残存马车4辆。但在2号车内,考古人员发现了鼎、鬲、敦3件车载青铜器,这种现象在山东地区属首次发现。
据纪王崮古墓考古队顾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相宏介绍,椁室位于墓室南部,南北长11米,东西宽5米,由外椁室、内椁室、外棺、内棺组成、3个陪葬坑、南北两个边箱组成,东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北边箱出土铜(金旁加享)于2件,甬钟一套10件,镈钟一套4件,钮钟一套9件,石磐一套10件,舟4件,甗、罍、壶、盘、匜、瑟各1件。另外还有铜剑、钺、斤、箭头、凿等。先前存入沂水县博物馆的有铜盂、鼎、豆炉、罍、剑、箕、盘各一件,其中铜盂有33个铭文,鼎有25个铭文。南边箱则出土铜鼎、铜鬲、铜豆、铜罍各7件及铜敦3件。
“从出土器物的特征来看,墓葬的时代为春秋时期。墓葬的结构和七鼎的配置显示,墓主规格较高,应是诸侯或是其夫人之墓。该墓既出媵器,又出兵器,墓主性别在体质人类学鉴定之前,还难以确定。”任相宏说。
崮,是一种四面陡峭上端较平的山,主要分布于山东省沂蒙山区。这是我国继喀斯特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后的第五种岩石造型地貌。
至于为什么古人会将墓葬安置于这么高的地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波推测,将墓葬置于高处,一是出于防水的考虑,另外也跟古人“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以及当地的堪舆(风水学)等有关。
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孙世勤表示,纪王崮墓葬凿建在高耸的崮之上,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墓葬出土的器物量大而精美,且有较长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对周代历史和相关研究意义重大。通过这次发掘,使人们加深了对沂水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历史文化知识和民族认同感,使文物保护工作真正成为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的社会行动。(驻山东记者 常会学 苏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