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山东省文物局在沂水县县城召开天上王城纪王崮春秋墓新闻发布会,以下为本次发布会新闻通稿:
一. 工作概况
“纪王崮”位于沂水县泉庄镇天上王城景区境内,东南距县城40公里,崮顶相对较为开阔,是鲁中南众多“崮顶”唯一常年有居民居住的大崮,号称沂蒙七十二崮之首。
2012年1月16日,在崮顶建设施工过程中,发现部分青铜器。临沂市文广新局闻报后,立即赶往现场,责令建设单位立即停止施工,对受损文物遗迹覆土保护。同时收缴清点出土文物,运送至沂水县博物馆封存。 为加强文物保护,迅速成立了由临沂市文广新局及沂水县有关领导挂帅的文物安全保护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施工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在施工现场设立围栏、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安排专人轮流值班,以确保施工现场文物遗迹不再遭受新的破坏。同时,将这些情况上报山东文物局,建议对墓葬进行抢救发掘。2月1日,山东省文物局收到临沂市文广新局的报告后,立即派人员赴现场对文物出土地点进行了现场勘查,并迅速上报向国家文物局。
同时下发了《关于沂水县纪王崮古墓保护工作的意见》(鲁文函[2012]14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市文管办,沂水县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正式进驻工地,开始对纪王崮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
二、初步发掘成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清理发掘,墓葬形制和埋葬情况已基本弄清。该墓总体结构较为特殊,其最大的特点是将本应单独置于墓葬之外的车马坑安排在墓室之内,且处于与椁室相对应的位置。根据墓葬残存。
部分判断,墓室总体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南部为椁室,北部为车马坑。墓道向东,正对椁室。椁室西侧和车马坑东西两侧,未遭破坏的部分保留有二层台结构。墓室残长约28米,宽13.6米,面积约450平方米。道东高西低,斜坡状。东西残长4米,南北宽3.6米。
墓室北部,即车马坑的北端,在早年修筑蓄水池时已遭到彻底毁坏,具体范围不明。墓室中部和东部,包括车马坑的南部,椁室的北部边缘、中南部东侧相当于二层台的部位以及墓圹也被全部破坏。北边箱东北部仅残存底部。
车马坑只残存中部一段,东西宽4米,南北残长7.5米。残存马车四辆:中部两辆遗迹完整,南北两端的两辆也遭到破坏。每辆车有两匹马,马骨保存较好,木质车体腐朽严重。马车为独辕车,由车衡、车辀、车舆、车轮等构成,马头部位一般有马饰、马镳等,脖子部位一般套一圈铜穿珠。车衡部位有车轭等。在2号车内出土有鼎、鬲、敦三件车载青铜器,这种现象在山东地区属首次发现。另外在此车轼前发现有一束铜箭头,根据其痕迹,应是放在箭菔之内。在4号车舆的上部,发现铜矛,其柄有红色髹漆。
椁室位于墓室南部,南北长11米,东西宽5米。由外椁室、内椁室、外棺、内棺组成、三个陪葬坑,南北两个边箱组成,东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北边箱出土铜錞于2件,甬钟一套10件,镈钟一套4件,钮钟一套9件,石磐一套10件,舟4件,甗、罍、壶、盘、匜、瑟各1件。另外还有铜剑、钺、斤、箭头、凿等。先前存入沂水县博物馆的有铜盂、鼎、豆炉、罍、剑、箕、盘各一件,其中铜盂有33个铭文,鼎有25个铭文。
南边箱则出土铜鼎、铜鬲、铜豆、铜罍各7件、铜敦3件。这些铜器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有的较严重。在其西部,是陶器及漆器,漆器皆已腐烂,难辩器型。
从出土器物的特征来看,墓葬的时代为春秋时期。墓葬的结构、和七鼎的配置显示,墓主规格较高,应是诸侯或是其夫人之墓。该墓既出媵器,又出兵器,墓主性别在体质人类学鉴定之前,还难以确定。
三、墓葬发掘的意义
考古发掘表明,该墓葬规模较大,结构特殊,出土遗物规格较高,是山东近年来东周考古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主要体现在:
1.墓葬凿建在高耸的崮之上,是一种全新的埋葬类型:其椁室与车马坑共置于墓室之内也极为罕见,该墓葬的发现,具有凿空补白的意义。对周代古墓考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墓葬出土的器物量大而精美,且有较长铭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对周代历史和相关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过这次发掘,使我们加深了对沂水地区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为进一步饿保护盒展示利用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将为公众考古的开展,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提升当地文化,产生良好社会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