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末,随临沂论坛的朋友去枣庄抱犊崮观赏红叶,却发现树叶未红。又听刚从北京来的朋友说,名胜只可闻名不可亲见,香山上的红叶树没有几棵。节令已届小雪,我深深遗憾今年错过了看红叶的时机。朋友说他半月前到平邑县的香山去看红叶,树叶未红,现在一定红了,他开车带我去。香山的红叶,的确令人赏心悦目。
香山,位于平邑的丰阳镇西,山西侧即是泗水之地。我在疾驰的汽车中远望连绵起伏的高大山岭,寻找有红叶的香山。经朋友指点才发现,吸引我们远道而来的香山,竟是大山中一座较小的孤峰。远望香山上树木蓊郁,红橙黄绿,色彩斑阑,非常美丽。与东西两侧怪石突兀、高大雄峻如赳赳武夫的秃山相比,香山就像大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俊俏姑娘。
我们至山前下车,捡拾和采摘着红叶,从东侧攀缘而上。红叶的主要是槭树。适逢百年不遇大旱,树叶都较枯皱,且沾有一些尘土,影响了色彩与光泽。而这些掌形叶子,有的如凝血,有的如烛火,有的如胭脂,各种红色具备,还是相当鲜艳可爱的。这片树林较好地保持了原始状态,槭树大多一围多粗,杂树厕身其间,枝柯交错。仰望树冠,蒙笼掩映,遮蔽天日,红绿斑驳,如朝霓晚霞。有几株枯死了的槭树,已经中空,但木质灰白如石,主干挺拔,枝杈虬劲,昂然屹立石间,很有精神。我远望此山,以为是山民祖茔所在,树木才不被砍伐,山上却一座坟墓也没有。那么,人们为什么斧下留情,让大树得以安享遐龄呢?
山顶,有一所院落,好似民居。院门敞着,石垒的垣墙有些破坏,是一所庙。院门前立着两块功德碑,阴阳两面刻满善人名单。一块的顶部有一段《重修香山古迹记》,记载重修此庙的情况(原文无标点):
“香山古迹有据可考,迄今已千七百余年,历代几经修复,终因兵焚(按应为“燹”字)战乱而面目全非。欣逢盛世,国泰民安,经香山旅游理事会倡议,众善士竭诚不怠,输财者慷慨解囊,筹资数万元,规模初具。古迹再现,增地之胜概,壮八方之观瞻。兹将众善士输财者名姓镌石以垂千秋。翟青山书丹。一九九八年九月立。”
我读后很是疑惑。说“有据可考”,为什么不告诉人们是何古迹?供奉何方神明?
进到院内细看,发现是主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两间,全无扁额。屋顶虽覆仿古琉璃瓦,却全无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各殿内神像具全,都满面灰尘。正殿门东侧廊下,不应该立碑处立一大石碑,上刻《重修香山三皇姑庙宇记》。此记不文不白,语句不顺,文理不通,对三皇姑的来历没有说明白。碑的下部刻着善主、首事人、善人以及众从事者名单,这些人想因此而不朽的用意显而易见。碑东的墙上有幅壁画,是一男子左手持鞭驱三只羊,右手持烟斗。此画不仅画技差,内容更是无稽之谈。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诚心诚意地感谢这位三皇姑神。这座香山,全靠她的呵护才保存了这么多古树,我才有机会看到美丽的红叶。
我在庙东的杂草中找到几块旧碑残片,为灰色石灰岩,文字很清晰。一片的字是“邑庠生员王、丑月”,说明此碑为民国之前所立,且撰文者是一名王秀才。有两片的字分别是“久远、苦且就、美意尤”和“源顺道、酉立”,似是纪立碑情况的。另一些是过去捐款人的名单,其中有“邵择雨、邵择恩”,而一九九八年的功德碑上有“邵择某”,说明残碑的年代不很久远。另有一块红色花岗岩的残碑,有字“费邑、巳三月”和一些人名,此碑要比石灰石碑更早。
这些善主、首事人重修三皇姑庙,不管是为了旅游开发,还是让神灵保佑一方平安,都没有做好。他们应该收集保存残碑等文物,再现此庙盛衰;应该查阅地方志和诗文作品,考证三皇姑的来历与庙的历史。如果是为了旅游开发,此山仅槭树红叶值得人们欣赏,且远离城市,没有开发前景。如果是为了神灵保佑一方平安,那么好好修缮庙宇,聘请常住道士管理香火,收些信士的功德钱,并且保护山林古树不被破坏,还是很有意义的。
作者:识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