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耩子已经在中国普及运用了,一直运用了近两千年。在历史书上叫做耧车。 在沂蒙崮乡,播种种子用的耩子通常有两米多长,后面有两个手柄,方便后面的人掌握,还可以看播种的种子是否均匀。前面也有人掌握方向,没有什么观察的任务,只需要低头拉耩子就可以了。中间的是一个类似于漏斗的容器,大概能够容纳半斗种子,下面有口,直通耩腿。耩子的腿有双腿的,三腿的,四腿的,甚至六腿的。耩子的核心是从漏斗口一直到耩身和耩腿的连接处有一根一尺长的木棍,下端为尖,可以在行进的过程中通过轻微的摇晃将漏斗中的种子均匀的播到土壤里。如果两个人掌握较累的话,在前面可以有更多的人来拉。通常耩子使用极普通的木头制作,然后在腿的底部镶上三角形铁腿,可以深深的插入土中。整个结构浑然天成,是一件优秀的工艺品。 使用耧车通常是播种小麦、谷子、高粱,玉米是不播种的。偶尔乡亲也用它来播种一些别的种子,但是种子一定要小,才可以播进土壤。 拌种是一件细活,先将优质的土杂肥经过发酵晒干,用锄头或䦆头把粪块砸碎、过筛,剔除杂质,然后把种子掺和进去,拌匀备用。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拉耩子的光阴里度过的。在岱崮地貌簇集地岱崮、野店等丘陵山地,都有无数个耩子在播种着希望的种子。 现在我的家乡大部分土地全部栽种了蜜桃、板栗、苹果等经济树,有的村庄成了“无粮村”,如果再想见到耩子,比较难了。但是崮下地势较高的山岭薄地上,偶尔还可以看到乡亲们用它种植一些谷子、高粱等耐旱作物。
文图:丁军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