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云寺,坐落于百丈崖西、天衢园东侧一沟谷坳地,位处沂山中心。西倚峻峰玉皇顶,东临玉带溪,左右崇山对峙,绵延东去,气势崔巍,如龙虎蟠卧。这里岗陵迂转回合,松柏浓郁相绕,环境幽僻。但仰望东方,蓝天映晖,豁然开朗。其间,朝夕雾气笼罩,白云沉浮,时有翻腾,故名“发云寺”。由于雾锁云笼,幻象神秘自生,又因佛家尊称曰“法”,“发、法”二字谐音,后改名法云寺。该刹在东镇诸寺中,创建在先,兰若古老,人们又称谓:“古寺”。东汉光武帝建武至明帝永平间,创建寺院,名“发云寺”。至顺帝永和间(136-141年),再增修扩建,并更名“法云寺”。该寺虽然规模不甚宏伟,但它是当时齐国南疆唯一的大佛寺,自然也是佛教的活动中心。
是寺,后经西、东两晋几加扩建功饰,规模宏廓,气势雄伟。寺分东、西两院,西院殿宇佛堂,主要建造有:山门三楹,灰瓦封顶,楣上有匾额,刻“法云寺”三大字。门内迎壁,壁后有天王殿,稍后,其左有钟亭,右有鼓亭,亭为八角式,均建于高台之上,柱间装石栏,顶覆以青瓦。亭西中轴线上,一高大建筑突兀耸起,是该寺主体建筑大佛殿,殿内供奉佛像数尊,多为泥塑金身。再后为大雄宝殿,建于基台之上,复加地处峻崖之巅,高若山齐,非仰视不可见,雄壮而巍峨。二殿前之左右,各有偏殿三间。东院地势偏低,建造有山门一楹,云海阁两楹,说法厅五楹,藏经楼两楹,僧室斋舍、厨房等十数楹。自东汉至东晋200年间,佛教日兴月盛。沂山法云寺是名山重寺,进香朝山者不绝,各地高僧亦时有往来,誉满四海。后建“明道寺”,东镇佛家的活动中心也迁至山下。随着日月的推移,法云寺渐次失修损坏。至唐末,在“会昌发难”中,明道寺首当其冲,仅留法云寺。宋朝建立,在修东镇山庙,沂山教会神事,由道家统而代之,金、元、明、清沿袭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