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资源环境分团
近几年,山东省蒙阴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村的构想,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四种建设模式打造生态村
蒙阴是纯山区县,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农民依山而居,住处分散。在这样的地理、人文条件下如何建设新农村,是摆在蒙阴县决策者面前亟待破解的难题。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以后,县委、县政府对县情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蒙阴的资源在山水,潜力在山水,出路和希望也在山水。他们从山区实际出发,从总结典型经验入手。找到了一条符合县情、颇具山区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建设生态村。从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实际出发,按生态规律进行生态农业的总体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及工、商、服务等各业协调发展,建设和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村庄。经过几年创建,全县各地生态村建设颇具特色、异彩纷呈。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大体有四种类型。
——风景名胜带动型。蒙阴县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绵延百里的蒙山,举世闻名的孟良崮,10万亩水面的全省第二大水库云蒙湖,沂蒙七十二崮中三十六崮在蒙阴,岱崮地貌被命名为“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县内拥有百万亩林果,林木覆盖面积达到70%,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些年来,蒙阴县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依托风景名胜,建设以旅游为产业特色的“乡村游”、“农家乐”品牌生态村,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推动生态村建设。目前全县农家乐旅游示范村达到33个。蒙山风景区百泉峪村旅游资源丰富,景观众多,随处可见的甘甜清凉、长年流淌的泉水引人驻足。通过政府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建设了投资2500多万元的养心园旅游度假项目,扶持村民兴办了古槐山庄等20多处农家乐旅游点,打造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村,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蒙山脚下的桃花源村,总面积7375亩,果园面积3850亩,其中桃园1500亩。他们以桃为载体,大作桃文章,建设全国桃文化中心,增加桃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他们综合利用生态林、果园、水库等资源,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发展农家乐旅游,走生态观光农业之路,发展集现代农业与旅游、服务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村,打造沂蒙山区的“世外桃源”。垛庄镇古泉村,依托孟良崮景区发展服务业,全村60%以上的农户围绕孟良崮红色旅游和全国最大的板栗市场经商办企业,全村年可实现收入2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
——特色产业主导型。依靠发展林果、花卉、黄烟等特色产业,以产业为主导,以生态为优势,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合作、精品化经营为于段,推动生态村建设。目前全县果业、花卉生态村达到160个、黄烟生态村43个。高都镇上温村,总面积7841亩,山地丘陵占98%。他们立足山区优势,发展苹果、板栗、大樱桃等绿色无公害果品,户均7亩果园,形成了“山顶松柏笼罩,山间果树缠绕,山峦梯次起伏,水面波光粼粼,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良好生态环境。目前,全村果园达到3800亩,富硒苹果打进了高端销售市场。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867万元,仅果品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元。
——农户庄园开发型。这种类型大都以庭院经济起步,依靠发展农户庄园式农业,建设农业精品园区,推动生态村建设。蒙阴镇八达峪村总面积3000多亩,208户,林果面积1800多亩,农户分散在承包的果园里建房居住,每户4至6亩果园连片开发,形成了“房在园里,林在村里,一片桃园一座房,一圈兔舍作围墙”的庄园经济模式。该村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将蜜桃生产、长毛兔饲养和沼气建设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被称为以农户为单元的“八达峪循环农业模式”,成为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全村年人均纯收入1.1万元,其中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20多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40多户。在八达峪村带动下,周边刘家峪、万家沟、坪子、东大腰、山头、芦山等村都靠农户庄园开发走上了致富道路。
——乡土丈化传承型。依靠地域特色文化,提高文化品位,以文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生态村建设。界牌镇河头泉村种植桂花的历史悠久,育有金桂、 银桂、丹桂、四季桂4大系列26个品种,“齐鲁第一桂”.树龄已有200多年,是江北有名的桂花专业村。该村传承桂花文化,成立蒙山桂花有限公司,建设300 多亩的桂花繁育基地,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0多万元。同时,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当地历史传说的文化内涵,开发了自然生态景区、桂花文化景区和东夷部落景区三大旅游片区,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10多万元。岱崮镇燕窝村抓住岱崮地貌被命名为“中国第五大造型地貌”的机遇,利用卧龙崮、卧龙泉、卧龙河的优美风光和古老传说,深入挖掘“崮文化”内涵,积极发展当乡民俗旅游,成为蒙阴北部山区乡村旅游的带头村。
四大举措推进生态村建设
(一)牢牢把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中心。经济发展是生态村建设的根本支撑。蒙阴县把发展山区经济,富裕山区农民作为建设生态村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们把山区经济发展的重点确定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统一”,把农业的支柱锁定为林果业。2003年,全县逐级制定了新一轮治山治水、发展果业的规划。实行连片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治一片成一片,绿一片富一片。2003年以来,已投资 2710万元,扶持了6个乡镇、102个村,全县新发展果园55万亩。与林果业相配套,蒙阴县发展以长毛兔养殖、大棚养禽为特色的畜牧业,建设了1.9万个沼气池,将畜禽粪便转化为优质能源和优质肥料,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形成了“多能利用、多链结合、资源共享”的生态循环格局。
(二)突出建设生态环境这个主题。一是绿化山川。蒙阴县对38万亩国家级、省级生态林实行封闭式管护,对条件较好的荒山实行拍卖,对远山、瘦山实行零价承包开发;对难以绿化的荒山,采取县直部门一包到底、植树成林的责任制,荒山治理面积以每年1万亩的速度递增;对河流、道路沿线实施绿色走廊工程,发展速生丰产林。二是净化水系。坚持有水污染的项目不上、不引、不落。投入3亿多元实施污水治理“再提高”工程;投入4000多万元,彻底清理了临沂市区水源地岸堤水库10万多只养鱼网箱。在己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且正常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在孟良崮工业园内又兴建了一处污水处理厂。三是美化村庄。从去年起,蒙阴县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实施了农村新居建设工程,将农村危房改造与农村社区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移风易俗相结合,引导农民建设“百年住宅”,对200多个旧村按照社区标准进行了重点改造。今年,又实施了“清洁家园”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清理环境卫生,实施“一池五改一利用”,即建设沼气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和利用太阳能,通过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着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三)着力加强基础设施这个保障。蒙阴县紧紧抓住水利这个农业命脉和交通这个经济动脉,下大力气,加快建设。在水利方面,投资1.98亿元对75座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扩大灌溉面积6万余亩;投资8449万元疏浚治理河道80公里,投资2.9亿元新建农田水利项目4090处。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县共投入6.8亿元,建设水利工程6265处,灌溉面积达到34万亩。在交通方面,累计投资3.46亿元,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41条1405.9公里,新建桥梁76座。目前,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等级公路通车里程 1722.5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107公里,居全省山区县前列,2008年蒙阴县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示范县”。
(四)全刀突破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这个薄弱环节。为提高农村办学水平,蒙阴县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开展了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投入资金近亿元,建设教学楼、学生公寓楼46栋,使全县农村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能够集中接受寄宿制教育。为提升农村文化品位,蒙阴县在全县所有村居都建立了远程教育活动室,所有生态村都建设了文化广场,配备了文化体育设施,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看上了有线电视,成为全国有线电视村村通先进集体。为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一体化结合起来,实施百所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程,使每所村级卫生室的服务人口不少于2000人,服务范围不超过2公里,为40多万群众提供了“十分钟医疗圈” 。
三大成效彰显生态村魅力
(一)农民增收,民生改善。一是果品生产带来丰厚收益。全县优质果园面积达到100万亩,成为“全国果品生产十强县”、“全国果品综合强县”和“中国蜜桃之都”产品,30多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的产品全部打入高端市场。仅果品一项就能使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二是增加了农业内部就业。全县农村常年活跃着220多个农民打工队,有偿提供果树嫁接、修剪、套袋、授粉、疏果、采摘等劳务。每年从蜜桃授粉开始到收获果品,直接、间接参与蜜桃生产的劳动力有10余万人,劳务收入2亿多元。三是带动相关加工业发展,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比如,蒙阴县每年都需要10多亿个果品纸袋,按每个袋3分钱利润算,仅这一项就能给当地带来收益3000多万元。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95% ,随着收入的增加,群众生活更加殷实,所有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99.8%的农民加入新农合,78%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77%的农户用上了太阳能或沼气能源,47%的农户院外就是硬化路。
(二)惠及各业,社会受益。生态村建设,营造了显著的环境优势,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在旅游业方面,全县形成了4个国家A级景区,仅农家乐旅游一项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界牌镇河头泉村成为省级旅游特色村,蒙山百泉峪村成为全省十佳旅游特色村,蒙阴镇成为省级旅游强镇,垛庄镇成为山东最具竞争力旅游强镇。在流通运输业方面,每到蜜桃收获旺季,全县1000多辆运输车外运,直接实现运输业产值就达5000多万元。全县果品营销大户达到1500多户,果品经纪人7500多人,果品保鲜库650余座,年经销果品能力达30亿斤。根据市场调查,蒙阴蜜桃在江浙沪等南方城市已成为主流品种,“上海三个鲜桃两个来自蒙阴”。在餐饮服务业方面,全县限额以上商贸餐饮企业达到128 家,4种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小吃”,54种产品成为“优秀旅游产品”、“餐饮名店”和“老字号”,4个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和省级名牌。
(三)保护生态,绿色发展。全县44条河流形成的大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90%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均符合环保要求,云蒙湖水质达到饮用水源标准。全县林木覆盖面积达到70%,其中20万亩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连续4年空气质量全年365 天每天都保持在优良水平。蒙阴县已成为鲁中南地区的“绿色之肺”典型的山水生态之县、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三点启示
(一)生态村建设是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生态建设的本质是山区发展道路的抉择。蒙阴的实践告诉我们,在生态脆弱的山区,能够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发展不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更好更快地发展。保住了山区生态环境,也就保住了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村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现实选择。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农业发展方式,一直未能改变。生态村建设所选择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原则,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药成为山区生态农业的主流。
(三) 生态村建设是拓展农业功能、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有效途径。过去,传统农业的功能,只是为人们提供食品,为工业提供原料。生态村建设中的农业,功能有了新的拓展,效用得到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蒙阴县生态村建设的实践表明,农业的就业增收功能、生态保护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充分地显露出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我们要把农业放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认识其作用和功能,探究其发展规律。这对于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重新给农业定位,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