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青扳倒井
山东高青扳倒井位于高城镇西关村,井水基本与井口相平,井水清澈,井斜入地下。扳倒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宋太祖赵匡胤领兵征战南北,路经高青正值天热大旱,将士们身疲口干,渴得难耐,情绪躁动,恰好路见一井,井水清澈,清凉宜人,但井深难以汲取,他心中默念:“井水知我心,井祝我成功。请倾井相助。”言毕,此井倾斜,井水缓缓流出,赵匡胤和将士们淋漓畅饮,解得燃眉之急后,众将士继续行军,接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最后终成一代霸业。宋太祖登基后,感念此井相助之恩,亲笔御封此井为“扳倒井”。
(二)青山扳倒井
在河北青山关城堡北门外的山坡之上,有一眼闻名遐迩的水井――扳倒井。此井原来向东南倾斜20度,井南侧有条石阶梯,打水时可沿条石阶梯而下直接提水,很是方便。此井深一丈五尺,涝年不溢,旱年不涸,井水清凉甘甜。此井修于何年?无史料记载,无法考证。据说,明初在这里建关修城时,就已打下此井,以供军队人马饮水之用。
明隆庆二年(1569年),戚继光被任命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军务。曾与戚继光一起抗击倭寇的名将俞大猷在信中致贺时说:“大丈夫在世,要与一代豪杰争品色,宜在于东南(指抗击倭寇);要与千古豪杰争品色,宜在于西北(指抵御鞑虏)。”戚继光率部与蒙古朵颜部发生两次战役后,在原有基础上亲自督修了青山关长城,加之戚家军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蓟州在戚继光镇守期间,一直维持了和平的局面。 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扳倒水井这件为民造福的事儿,就把这眼水井取名为“戚继光扳倒井”,以便世代流传。 不幸的是,在1943年日军占领青山关城堡后,这眼“扳倒井”也遭了劫难。日伪军占据城堡后,人畜用水全靠这眼“扳倒井”。可是时间不长,“扳倒井”突然干涸。日军命人将“扳倒井”拆掉,又深挖数尺,然后把斜井砌成直井。井虽有了水,但浑浊不清,苦涩难喝。到了解放以后,井水又渐渐清澈起来,恢复了昔日的甘甜。此井虽然已是直井,但人们为了纪念戚继光,仍旧称它为“扳倒井”。
(三)方城县扳倒井
河南方城扳倒井,位于方城县城东北15千米处,南距许南公路1.5千米。这里井泉从平地涌出,清澈甘甜。周围井亭俊秀,古木挺拔,光武帝庙肃穆庄严,荷花池边垂柳依依。是一处值得观赏的名胜古迹。
据史志记载:东汉时期,此处地下水位较高,光武帝刘秀北征王莽时,路过此处,军士渴甚,急思水饮,见村中乱石间有水细溢,遂掘石而得泉,清洌甘美,后村人于此凿井。建武三年(公元27年)因邓奉、董欣造反赭阳(今方城),光武帝亲征至此,人马到井边汲水疗渴,见井水满溢外流,光武帝道:"井水如此清澈而涌,井如扳倒矣。"后人借帝之言,名井曰扳倒井。井上建亭,砖石结构,其井沿、井台、亭柱、亭栏全用蒲山玉石雕凿而成。井北建光武庙。占地3850平方米,山门三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内塑光武像和云台28宿像,殿东道房院,三进深宅,院东为驿站的接官厅"玉照堂"。庙内古柏参天,翠柳红墙,错落映衬。此处紧傍驿道,自古以来,向为达官显贵、骚客书家憩息之所,或泼墨书画,或吟咏题诗。于谦、林则徐、傅寿彤、顾嘉衡等先后驻足于此,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章。此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建昌扳倒井
在辽宁建昌县城西南方向的喇嘛洞镇西汤泉子村南头,有一眼春夏秋冬成年累月往外流水的“扳倒井”。
相传,早年唐王出征时路过这里,正值五荒六月,天特别特别热,毒花花的太阳烤得地直冒烟,再加上兵马长时间的奔跑,将士个个口干舌燥,身软如泥,走到这儿再也迈不开步了。没办法,唐王只得传下口谕,命令三军将士停下休息,顺便找点水解解渴,可派出的人相继空手而归。唐王望着因缺水而躺在草地上的兵马,不禁仰天长叹:“天绝我也!”
就在这时,一个派出去遛马的小马倌儿连跑带颠儿地来到唐王跟前,跪倒:“启奏我主万岁,前边的荒草甸子上有一眼井。”将士听说后,也顾不得身困体乏了,纷纷朝小马倌指的地方跑去。可到了井前一看,又全都傻了,这眼井特别深,深不见底,而井筒却仅有水桶般粗细,够又够不着,提又没家伙。官兵把所有的衣带绳子结起来,还是够不到底,见此,文武百官叫苦不迭。
唐王策马来到这里,对着又深又黑的井望了几眼,说:“众家爱卿,这有何难,把它扳倒了不就行了吗?”
听了唐王的话,诸位大臣你瞅瞅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吱声,可心里在想:“别是圣上渴昏了吧?这井又不是树,岂能扳倒?”
还是那个小马倌儿,上前跪倒在唐王跟前说:“圣上刚才说把井扳倒,这对平民百姓来说实在是件难事,因为井体深深地埋在地里,谁能扳得动呢?除非,除非是万岁爷您也许能行。”唐王问道:“朕为什么能行?”“因为您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是金口玉言啊!您要是扳或许能扳倒了。”
唐王听罢,并没辨出是揶揄之言,哈哈大笑,说:“好,就依你之见。众家爱卿,往后闪闪,看朕扳来!”说完,他跳下马来,脱袍解带,双手把定井帮子,一较劲儿,“嘿” 的一声,就见天旋地转,飞沙走石。昏暗中,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待文武百官睁眼再看时,这眼深不可测的井,真的扳倒了!一股清凉的泉水,从里边哗哗淌出,转眼间汇成了一片,三军将士喝了个痛快!
从此,这个“扳倒井”的故事流传开来。而“扳倒井”里淌出的泉水,也被人们叫做“唐泉子”。据说,“汤泉子”村的名就是这么得来的,但不知为什么人们把“唐泉子”的“唐”字写成如今的“汤”字了。
(五)邹城扳倒井
在山东邹城市田黄镇宋山头村中央有一口水井,名曰“扳倒井”,井水清澈见底,清醇甘甜,水中富含各种矿物质。
传说春秋时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颜征在为妻后,离家出走,颜氏身怀六甲后仍居娘门。按当时的风俗,出嫁的闺女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因此颜氏后来只好在颜母山与尼山之间的一个山洞里生下孔子,取名曰丘。母子二人就在山洞内相依为命。第二年夏天,颜氏怀抱孔子经颜母山后(山前为川)回娘家,因酷热难忍,行至山东边便走不动了,只好坐在山坡树荫下歇息。此刻,因干热而觉口渴,便想找水喝,找来找去发现了一口井,井虽然不深,但是趴在井沿上伸手去汲水而不得。颜氏在急切中跪在井沿上,手扶井口沿石,面向西山祈祷:“若井口歪斜一下,让井水自然从井中流出,使我母子得以解热去渴,必感谢上苍”。话音未落,只觉得井口缓缓倾斜,不一会儿,水自井中向东流出。颜氏欣喜若狂,携子痛饮,觉得井水甘甜无比,身心顿觉清爽。
此刻,有一牧童也想来此井汲水,见此情景,好奇心起,待颜氏母子二人离去后,便来至井旁,察看后大吃一惊,想不到井水自然流出,遂即传扬开来,于是人们曰此井为“扳倒井”,孔子后代将此井命名为“圣井”。
(六)我家乡的扳倒井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沂源县中庄镇西柳峪村,自我的太爷爷辈上,从蒙阴县坦埠镇西崖村迁居于此。老家与蒙阴搭界,距离下文中的东指、梨掩沟很近,不到五公里,我的二姑就嫁到了梨掩沟,因读音快,我们老家的人一直念做“连沟”。我小时候多次去过姑姑家,却始终不知道还有下面的故事。
话说刘秀遇玉娘获救后,沿山间小路径直向东北方向逃奔。是日,便到了现今蒙阴、沂源、沂水三县交界处的岱崮镇,正行走间,迎面一座山将路岔为两条,东路一条、西路一条,后王莽追兵又到,沿哪条路逃才对?焦急间,遇一农夫,头戴斗笠、身披破蓑衣,手持赶牛鞭,正向东而去。刘秀问路,农夫无语,复问之,农夫举鞭往东一指,刘秀谢过,遂向东路而逃。此地后建村,亦称东指村,历经几多朝、几多代,至今仍沿用此名。
那刘秀东逃数里,已是口渴难耐,见路边一深井,井水清沏但极深,亦难得饮,自是焦燥。又见那农夫站立面前道:“你乃天子之命,如何就喝不到水,岂不怪哉?”刘秀自以为是被戏弄,然落此境地,又如何发作,不由叹曰:“能够把这井搬倒,那该多好!”话罢,岂知这井果真倒向路边,井水从井沿汩汩漫出,刘秀大喜,遂饱饮一顿。后此井得名扳倒井,现已被水库所淹,这井原位于昔日回民村-杨家峪北之洞地,有大路自井北东西延伸,那井则自南向北斜倾,斜面60度许,井水自井沿哗哗外淌,真有路人扳井饮水之象。
刘秀喝足水,向东北山坡落荒而逃。走到山坡上,又见得莽兵烟尘,然四顾皆无藏身之所,正沮丧间,复见那农夫在扶犁耕地。刘秀知此人有些来历,遂趋前求救,农夫点头应允,便按住犁把深耕了一犁,平地里现出一条深沟,农夫让刘秀躲进犁沟,复深耕一犁,将刘秀隐匿沟中。此时,莽兵猎犬先到,嗅到犁中有活人气息,并狂吠乱抓,农夫见状,挥手一鞭,犬立弊。又将饭罐扣到狗头上,莽兵追至,怒逼农夫,见其是个哑巴,且猎犬因觅食遭打,息生耐何?亦便弃犬向东追去。此地的村,亦称犁掩沟村。建国后,时事所趋,曾更名东风村,今又复用古名,此又有一插曲:那刘秀活生生被掩进犁沟,闷不通气,如何受用。然天子命大,早有一虫为刘秀通气,因用力过猛,竟抓破了刘秀鼻孔。这刘秀爬出犁沟后,见到此虫,忿然撕为两段。农夫见曰:“此乃救你性命之虫,如何伤其性命,岂非恩将仇报!”刘秀恍悟,懊悔之余,乃取草棒一根,接其当腹,此虫又得复活。此虫就是蝼蛄,夏天抓到此虫,将首尾撕开,其中必有一段硬棒相连。
却说从犁掩沟往东数里许,有一大山,因山中有棵巨型色树,故称色树鞍。山垭一残小路被葛针树遮住。刘秀来到这里,被葛针缠住,步履艰难,些许功夫,双腿已被锋利的葛针扎伤,袍服下部也被葛针划烂。刘秀不由沮丧道:“汝等的针倒过来些也好,行走也不致如此艰难!”言语间,已见葛针的尖端全部弯了回去,刘秀自是喜不自胜,很快登上了山鞍。说来也怪,直到今天,这山鞍的葛针无一例不是倒着长的。刘秀走到山鞍,已累得筋疲力尽,便在色树下,选一平坦处,和衣躺下歇息。然那色树下的诸多蚁穴,因色树分泌大量树胶,才招来这蝼蚁群居。它们嗅到刘秀散发之汗气,一齐上身觅食,弄得刘秀浑身奇痒无比,刘秀不由烦怒道:“这些可恶的小东西,不得在这里骚 扰,快给我滚到别处去!”话毕,这无数只蝼蚁立即从树上、从地间络绎离去,至此,刘秀方得安息。近2000年后的今天,这色树已长得粗有数人合抱,高有数列丈余,树冠直径竟达近2米,树阴覆盖达600余平方米。尽管树干,树枝及繁茂树叶年年分泌出诸多胶液,然树下没有一个蚁穴,色树周围看不到一只蝼蚁,也许正困为如此,这色树才历经2000年世态炎凉,而如此蓬勃,如此旺盛吧!
那刘秀歇闭,起的身来,辗转自沂州府方向,去南洋搬兵灭莽。
19年后,刘秀称帝,率臣驾至蒙山北麓吕家庄,安葬了吕娘娘。在蒙阴古城歇息一夜,翌日晨,即起驾向东北而行。大半日许,已到东指村前,刘秀即传旨文武群臣前去寻找当前救命之农夫。刘秀乃大仁大义之君,知恩必报,意命其为朝廷命官,辅佐朝纲。
再说那农夫已半百之人,亦无妻室儿女。那救刘秀之事,业已淡忘,今见这许多兵马直奔而来,又见兵将分路进村,料的不测,先自躲到东指上方的山林中,农夫看得真切,兵将们遍找全村后,竟直奔山林而来,吓出了一身冷汗,调头直奔深山老林而去。
这厢,文武群臣折腾许久,如何找得那老伯。亦有村人知天子意,告曰:那农夫人称张老伯,见兵马临村,先自躲入北山老林中。刘秀复传旨众臣,由村人带路,进山寻找。息耐林深树密,又加怪石参差,所带人马有限,自然一无所获。有臣献计曰:“莫若从一边放火,那边派兵守候,待老林烧尽,那张老伯自然会从那边逃命出来,岂不事半功倍?”刘秀思无良策,只有应允。这一把火了得,火起带风,风助火势,直往山头扑去。刹那间,整座山已变成火海。而那张老伯仍然未出来。刘秀料其凶多吉少,心下悲痛,未等火熄,即亲率群臣上山寻找,果然那张老伯在山顶崖根含恨而死。刘秀望看着老伯烧焦的尸体悲痛不止,经群臣苦苦相劝,才悲伤得下山来,这场大火因是天子应允而放,后来山村复苏,每年夏始,村叶已显红色,至深秋,乃是一片火红。
是日,刘秀令群臣在山下搭起灵棚,视为老伯守灵一夜,守灵完,即封张老伯为东城皇,辖九洲十八县,带管河南;又下旨修建了城皇庙,并择每年四月八日和十月十日为庙会,为东城皇供奉香火,事后,刘秀起驾回京不提。
这张老伯死后从了东城皇,自然含笑九泉。这城皇庙又经历王朝修缮,增建、规模愈见宏大,前殿、中殿、后殿依山而建,殿侧九曲回廊,僧房林立;殿内、僧房内雕梁画栋,神像各异,庙之前后左右,千年古柏、古松、古槐林立。每到庙会,八台大戏对唱,进香者远自江苏、河南、安徽、河北、山西,好不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