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崮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地貌景观,地貌学上称之为“方山”,通常叫做“崮”,是古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和新生代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经过长期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作用形成的,外表呈圆形、顶部平展、四周峭壁如削、峭壁以下坡度逐渐由陡变缓的一种地貌形态。
人们常说“沂蒙七十二崮”,事实上沂蒙山区有名可循的崮有数百座,加上没有名字的崮,总数达千余座之多。沂蒙山的崮数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国乃至世界造型地貌中都属罕见。2007年,由地质和旅游专家组成的评审组通过现场考察评议,认为是我国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之后,可进行重点开发旅游的第五种岩石地貌景观。
平邑县是“沂蒙七十二崮”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境内有名字的崮共18座,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有6座,分别是摩云崮、茅草崮、马家崮、和尚崮、吴王崮和太皇崮。在这之中,摩云崮更是沂蒙第一高崮,海拔1025米。此外,名字中并没有“崮”而人们习惯上称为“××山”(如母子山)、“××顶”(如富贵顶)的崮还有数十座。
平邑大地上的每一座崮都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神奇风采,崮上的每一叠岩层都是历史老人写下的简册,沉淀着历史,镌刻着岁月。这里大大小小的崮,或雄奇,或险峻,或秀美,颇得神工鬼斧之妙,给群山增添了几多风韵,让平邑风光更加妩媚,分外妖娆。
为便于读者了解和有关部门参考,笔者试将平邑县境内海拔500米以上的6座崮的突出景观胜迹和相关历史故事予以简述。如何实施规划和开发,在此不再涉及。
摩云崮
摩云崮俗称歪头崮,位于县城北偏东18.5公里处,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1025米。摩云崮是沂蒙七十二崮中最高的崮,也是蒙山山脉第三高峰,仅次于海拔1156 米的蒙山主峰龟蒙顶和海拔1026米的第二高峰玉柱峰。
摩云崮与一般由古生代石灰岩沉积而形成的山崮不同,其山体由太古代泰山群系变质岩构成,主要岩性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母变粒岩和各种混合岩,岩层厚度大于5000米。片麻岩是一种深度变质岩,含有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等多种矿物,并呈现定向排列的条带状。地球上岩石虽然多样,但可以总体上归纳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前两类在地壳深部经过高温高压的改造,就可以形成变质岩。形成摩云崮的变质岩是山东最古老的岩石,它比古生代石灰岩的时代早得多,形成于地球的早期,至今已有20多亿年的历史,饱经了地球历史的沧桑,留下了多次地壳运动的痕迹。
摩云崮崮顶海拔千米以上,寒冻强烈,加上各种裂缝众多,经过千百年的风化、崩解和剥蚀,雕琢成三峰陡立、山势险峻而倾斜的特殊景观。当地将摩云崮三峰按高低分别称为大歪歪、二歪歪、三歪歪。从摩云崮东、北部观看,摩云崮三峰酷似一睡美人,其西部的大歪歪像美女头,中间的二歪歪像美女高耸的乳房,东边的三歪歪像美女的腹部。摩云崮森林覆盖率90%以上,崮上植被茂密,盛长松柏、刺槐等树木,人迹罕至。
摩云崮与北面茅草崮之间的山谷是蒙山西部有名的明广寺风景名胜区。这里清静幽僻,风光秀美,水声潺潺,石形突兀,峰腰山村,时微露于林木间,山岚映带,景色极佳。游明广寺须从摩云崮西绕向北至山谷入口,然后自西向东沿溪而上,原为羊肠小道,现已修通柏油路,乘车可顺利直达。在明广寺景区中、东部向南、西南方向观看,可看到摩云崮顶睡美人景观。
摩云崮东南山连山,山套山,连绵起伏百余里。其偏东南1.5公里处,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山体雕刻——蒙山寿星巨雕。寿星山东南不足1公里为蒙山主峰龟蒙顶。
茅草崮
茅草崮原名摩霄崮,位于县城东北21公里处,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777.5米。崮顶土层较厚,原盛长茅草,现松柏成林。茅草崮的山体结构以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为主,其次为夹黑云母闪长片麻岩和其他混合岩,岩层厚度大于5000米,亦形成于地球的早期,是山东最古老的岩石,距今已有20多亿年的历史。
茅草崮处蒙山明广寺景区西北部,本身就是明广寺景区的一部分,其崮顶山形是景区中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从明广寺景区西部向北观看或从茅草崮东南5公里处的蒙山主峰龟蒙顶向西北眺望,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有一白色山峰形如伟人毛泽东主席的头像,今称伟人峰,这名为伟人峰的白色山峰及附近群山就是茅草崮的各个山峰。茅草崮主峰南面山体呈白色,系长年雨水冲刷所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了这一方的天地灵气,使伟人峰中的伟人像,五官清晰形像逼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头像上那浑圆饱满的额头,方正赫然,深邃的眼睛,神采炯然,鼻梁匀称,鼻尖隆起,两唇丰腴,似开又闭。仔细观看,额头、眼睛、鼻子、脸孔、下额,无一不与毛主席本人面孔相吻合,连发型都与毛主席的惟妙惟肖。1999年,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的范局长至此观看后连声说:“像,太像了,简直和真人一模一样”。此景观特别在晴朗的下午观看尤为清晰。茅草崮以北为九女关。九女关西为大望山,大望山南有海螺寺,西北为白马关。九女关与白马关为蒙山主峰西麓两个险要关口,两关东西呼应,占之能控制蒙山南北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马家崮
马家崮位于县城南17公里处,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690.5米。山体为沉积岩结构,顶端系厚层石灰岩。马家崮山形似马鞍,原名马鞍崮,亦曾称林家崮,后因此崮由当地马姓人家看管,故得今名。崮东北麓有林家洞,西北侧有马家洞。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鲁南地区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幅军起义,马家崮下水寨村村民程四虎领导的幅军就是其中的一支。程四虎,名九三,排行老四,外号程四虎,生卒年不详,清末幅军起义首领。其祖籍平邑县白彦镇石门村,后迁至马家崮下水寨村定居。1853年(清咸丰三年) 7月,境内陈更池、薛得志等数十人在北部仲村镇仙姑山一带聚众起义,起义军与境内外各地幅军联合作战,势如破竹。程四虎得知后结幅聚众响应,首由白彦镇石门村起事,后于1860年(咸 丰十年)立水寨为大营,树旗造反,修守寨圩,任用林献英为军师。张白旗,以白布缠头为识。水寨义军联络各寨,发展武装,势力迅速扩大。程四虎以水寨为据点,率义军转战蒙阴、新泰、莱芜等地,攻打官府,杀富济贫,如有所获,交公分配。义军纪律严明,所向披靡。
1862年(同治元年) 4月13日,程四虎联合滕县幅军马传山、岳相林部夜袭并攻占了平邑附近的南泉寨。4月29日,南泉寨幅军攻打平邑失利。5月份清军多次攻打幅军南泉寨,寨中义军奋勇抵抗,杀退清军。6月1日,清军先用火炮将寨墙炸毁,随后数千人从西、南、北三面向南泉幅军发起攻击。守寨幅军与清军激战半日后突出重围,退至马家崮下水寨大营固守。后清军纠集民团围攻水寨,程四虎联合周围张里寨、林家洞寨、大田地寨幅军凭险扼守。6月6日幅军张里寨先失, 6月23日,幅军林家洞、大田地两寨又失,水寨幅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6月24日,清军合地方民团共七八千人进攻水寨,水寨幅军抵御不支,军师林献英被俘,程四虎率部突围,退至宝泉崮。6月25日,程四虎联合邹县白莲池教军2000余人想分路突然杀回水寨,时清军重兵把守水寨各路险要,幅军、教军攻击受阻,激战3时许,毙清军把总司元魁后收兵。8月清军会攻宝泉崮,程四虎率2000余人夺路东走,复回水寨大营。后因它处幅军此时己非败既降,程四虎势单力薄被迫投降清军。程四虎死后葬于马家崮下水寨之西苗家庄。其名字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程四虎,贾二郎,打起仗来真刚强。”
和尚崮
和尚崮位于县城东南24公里处,面积2平方公里,海拔656米,山体为沉积岩结构。其名称来历:一说因山顶浑圆,犹如僧头,故名和尚崮;一说因崮上曾住过一位救民于水火的云游高僧而得名。
和尚崮周围方圆十数里,是以盛产黄梨、山楂而闻名全国的天宝山区。这里既是全国小流域治理的典范,又是风光秀美的旅游景区。现在这里满山遍谷全是梨树、山楂树,每年阳春三月,万树花开,铺雪堆玉,一片水晶世界。滚滚香涛,招蜂引蝶,充溢着无限春意。此时,各地赏花游客,纷至沓来,不绝于途,成为当地一大盛事。盛夏之时,瀑布悬空,云蒸霞蔚,松涛阵阵,谷风习习,使人倍感清心凉爽。金秋季节,满山遍野金橙的黄梨、大红的山楂压弯枝条,游客既可领略景色之美,又可分享丰收的喜悦。
天宝山如今美丽富饶,可几百年前却是巨石嶙峋的秃岭荒山。相传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争和瘟疫,天宝山区人口锐减,经济落后。明朝朱元璋登基后采取移民迁居、安抚流亡的政策,迁部分山西移民到此落户。移民来此后,开始地广人稀,当地村民广种薄收,以种庄稼为主谋生。后来人丁繁衍,地少人多,加之土地脊薄,十年九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丰收之年,半年野菜半年粮,灾荒之季携家带口,外出逃荒要饭。当地百姓的疾苦,让一位当时云游于和尚崮的得道高僧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决定设计谋救民于水火,让这里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一日,该得道高僧化装成一位老者下山,他手里捧着一顶小毡帽头,里面装满白花花的银子。他逢人便讲,遇人便说,说他这天正在山上割草拾柴,忽见从一山洞口往外流淌白花花的东西,走上前去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些大小不等的碎银,他赶紧摘下毡帽去接那些银子。刚接了一会,就听到山洞里有人说话。一个说:“禀总管,咱们宝库出娄子了,正向外边淌银子。”另一个说:“那还了得,今天向外淌银子,明天还不淌金子?这是上天的宝库,玉皇大帝知道后怪罪下来,谁能承担得起?”此时,老者的帽子已经装满了银子,他怕淌出来丢了可惜,便随手抓了一把割下来的山草,塞上洞口,想暂时堵上,留下记号,以便回家取些大家什来装银子或其他财宝。接着又听见山洞里边又说道:“好了,好了,咱们仅花了一帽壳银子,一个老头就用万年草把娄子补上了。”老者听罢赶忙用手去拽、去拔他刚才塞进的那把草,可使出吃奶的劲也弄不动。老者恍然大悟:过去听老人们说过,有一种草叫万年蒿,用它堵娄子比什么都结实,看来一点不假,他这才作罢,悻悻然走下山来。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的传了开来,后来越传越神,越传越玄,越传人们越相信天宝山区确实藏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四面八方上万人成群结队自带工具前来挖财寻宝。几个月过后,寻宝者们掘地三尺,连巴掌大的地方都翻了好几遍,把天宝山区弄了个天翻地覆,面目全非,可寻宝者谁也没有挖到也没听见看见谁挖到什么金银财宝。随着时间的推移,挖宝热渐渐地冷了下来,但此时的天宝山区,那些常年风化的石头,经挖宝人这么一折腾,却变成了松软肥沃的土壤,天宝山区的耕地面积一下子多了好几倍。原来老者所称捡到银子是假,借他人之手为天宝山区开山造地改变自然环境是真。
冬去春来,一场喜雨过后,得道高僧又化装成一个商人,称其从外地运来大宗优质梨树、山楂树苗,赊给大家栽种,并保证数年后包销该处全部果品。商人根据土质不同,让和尚崮南大峪沟两泉、新庄以上山峪遍植梨树,让崮北上大峪、下大峪等地遍栽山楂。数年后春华秋实,很快进入盛果期,果品给天宝人民带来了巨大财富。虽然黄梨、山楂丰收后人们再未等到该商人前来收苗木款和包销果品,但果农们肩挑车推,将黄梨、山楂运到集市和城里出售,然后买回农具、粮食、布匹等生产生活用品。后来天宝山区梨树、山楂树越栽越多,果农们砌石垒堰,浇水,施肥,剪枝,打药,黄梨、山楂产量越来越大,天宝山区从此靠果树一天天富裕起来。
吴王崮
吴王崮因相传春秋时期吴王伐鲁时曾驻军于此而得名。位于县城东南14公里处,面积2平方公里,海拔653.9米。吴王崮下有二泉,名灵泉、东灵泉。灵泉前有元朝时创修的道观灵泉观,亦称大圣堂,现遗址尚存。
吴王崮所在的今平邑县西周春秋时期属鲁国。鲁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初最早分封的几个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都邑曲阜。鲁国西周时期国力强盛,春秋中后期国势衰弱,战国时沦为小国,公元前256年为楚国所灭。春秋后期在鲁国日渐衰微的同时,建都于今江苏苏州的吴国却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帅师攻破楚国,后其子吴王夫差又于公元前494年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吴国大将伍子胥请求夫差灭越以除心腹之患,但夫差因胜越而骄傲自满,不听伍子胥建议而许与越国议和。接着吴王夫差率师北上伐鲁,与晋国争夺春秋霸主。
《左传·哀公八年》载:“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境田焉,拘鄫人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导之,以伐武城,克之……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水。”按此记载,公元前487年(鲁哀公八年)吴国攻打鲁国,先由鲁国人子泄作向导。子泄即公山不狃,鲁国人,他为使鲁国能有所准备,故意引导吴师走险路,称可从武城伐鲁以拖延时间。不巧的是,路上吴师又遇上一个从前曾因到边境种田与武城人发生矛盾被泼了一身污水的鄫国人给引路,并很快攻下了武城。接着吴师攻克东阳城,进军中又先后宿于五梧、蚕室、庚宗等地,一直打到当时鲁国的腹地泗上,即今泗水县泉林。而文中提到的武城、东阳、五梧、蚕室等地均位于今平邑县境内。
吴王夫差胜鲁后,一心北进争霸。公元前486年,吴人在今江苏扬州附近筑邗城,邗城下凿邗沟,通过射阳湖至清江,沟通了长江和淮水。公元前485年,吴水师从海上北上伐齐。次年,大败齐军于今莱芜附近的艾陵。公元前482年,吴国挖运河北连沂水,西接济水,吴水师从吴都经长江、淮水可直达沂、泗、济三水。此时沂河水运上游可达今沂源县东里店。吴王为开挖运河耗尽了国力民力,而我国南北水上交通却从此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率大军到黄池(今河南封丘)会盟诸侯,与晋国争夺霸主。正当其踌躇满志争霸中原之时,南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越国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壮大了力量,乘机攻入吴国都城并杀死吴太子。吴王夫差闻讯匆匆赶回想与越议和,越王勾践不允,吴王夫差被迫自刎而死。《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引此故事作过一幅自勉联,联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里秦川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太皇崮
太皇崮原名大匡崮,亦称冠石山,位于县城西南33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海拔505米。太皇崮崮顶呈不规则的圆锥型,其下四壁峭立,十分险峻。山南面向阳处悬崖峭壁上原有一云台寺,寺下有一清泉,名皇崮泉。该寺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清时期香火旺盛,后毁于战乱,现仅遗址尚存。山北面峭壁下也有一清泉,名滴答泉,两泉为其下游温凉河河水之源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 重修《费县志》载:“大匡崮,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脉自纱帽山来。祊水(即今温凉河)发源于此。《沂州府志》大匡崮、冠石山并载,又注冠石山旧志作大匡崮。按:此崮极高,石冠其顶,象形颇合。” 太皇崮东南十余里为抱犊崮,东北十余里为南城山、透明崮。南城山、 透明崮下南武城,为宗圣曾子故里。
明末清初,鲁南地区爆发过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领袖王肖武,太皇崮东南城山下魏庄乡吴家庄人。王肖武名俊,字肖武,亦作小吾。祖籍兰陵镇,至其父迁居吴家庄。王家原家道富有,在透明崮前有很多田产,雇用一些佃户为其开荒种地,曾试图通过捐资纳粟取得功名。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山东因遭受极为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哀鸿遍野,达到“人相食”的程度。王肖武家被劫一空,衣食无着,因而为盗。官府派人缉拿,肖武杀了捕役,聚众造反,占据南城山、太皇崮等地,号称“九山王”。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肖武等劫获经济宁运往北京进贡的御衣,其后又联合滕县、峄县等地农民军共同抗击清军。1651年(清顺治八年),义军攻陷郯城,费城告警,清政府调集重兵前往围剿。1652年(顺治九年),王肖武被清兵围困数月后兵败而死。一说肖武乘月夜化装潜逃外地。如今当地仍流传着王肖武的许多故事,南城山等山顶上还残存王肖武义军山寨遗迹。
抗战时期,太皇崮一带属我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1943年3月 24日,这里发生过有名的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太皇崮战斗。此前为开辟创建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我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1940年春与日军连续激战14昼夜,取得了著名的白彦争夺战的胜利。后日军又多次侵占白彦,并在太皇崮下沿费滕公路之白彦、南径、官庄等地修筑碉堡十余个,对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构成极大威胁。1943年3月 24日清晨,驻白彦等据点的日伪军500余人突然包围我皇崮区委和区中队驻地太皇崮下芦家沟,区中队哨兵发现敌情后开枪报警,区长孟育民闻警把队伍拉到村外与敌作战。激战中区中队见寡不敌众,边打边撤,抢占了太皇崮山顶。日伪军一次次对崮顶发起进攻,我英雄战士依据天险,居高临下,用子弹和石块,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激战半日后,因弹药耗尽,敌人冲上崮顶,我英雄战士宁死不屈,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斗中区长孟育民和太皇崮村农救会长李广友被敌人枪弹击中,战士谢恒顺、谢学柱、李学友、谢法边被日伪军刺刀穿透胸膛,山西籍战士陈礼赞抱着敌人滚下山崖,区中队指导员王万立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区农救会长公浩誓死不降跳下悬崖牺牲。此次战斗,共毙伤日军数十人,我皇崮区区长孟育民等9名烈士壮烈殉国。
1944年2月,皇崮区农救会为悼念太皇崮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在太皇崮下白彦河东,修建了烈士陵园和太皇崮殉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铭刻着9位烈士英名。1972年白彦公社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迁至镇西燕岭,增建了林墙、院门,并将平邑县南部地区部分散葬烈士遗骨迁葬于此。
(作者系平邑县广播电视局编辑,蒙山文化研究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