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会展赛事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招商引资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文斋 
千年古国颛臾(李常松 王庆全) 
 

    颛臾是太昊后裔建立的夏商方国,是古代以鸟为图腾崇拜的东夷文化的突出代表之一,西周春秋时期附庸于鲁,负责主祭蒙山,对以龙凤呈祥为标志的中国古代文明和华夏民族的融合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至今,人们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经常提及。

    一、太昊后裔

    颛臾国风姓,奉太昊为其祖先。太昊是什么人?太昊又名伏羲、包牺、庖牺氏,是传说中东夷部落首领之一。据说太贡昊献很大。《易•系辞传》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神通明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尸子》中说:“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帝王世纪》将此解释为“取牺牲以供庖厨,食天下,故号庖牺氏。”《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伏羲与太昊向来被当作同一个人的名号,事实上伏羲是指远古开始有畜牧业的一个时代,太昊则可能实有其人。如果八卦确是一种记事符号的话,按照传说,当是出于太昊或太昊族。”古史中,太昊教民结网从事渔猎,作《八卦》用以记事,制嫁娶以别男女的传说,反映太昊之时渔猎经济大发展,且产生了较结绳记事更为进步的记事符号“八卦”,并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婚姻形态逐渐开始向一夫一妻制转化。

    太昊时,居住在东方的人被统称为夷族。“夷有九种”,分支很多。《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说冀州有岛夷,青州有嵎夷、莱夷,徐州有淮夷。“太昊之墟”在“陈”。陈在今河南淮阳,古代今鲁南一带属徐州,太昊及其部落属淮夷。《说文解字》:“淮从水佳声”。“佳”即鸟,淮夷又可称鸟夷,是以鸟为图腾崇拜的。春秋时期任、宿、须句、颛臾四国均为风姓,以凤凰为图腾崇拜,都自奉太昊为其祖先,他们应是淮夷的后裔。其中颛臾国应是淮夷的一支。

    按:有的神话传说中,太昊虽仍为风姓,但被描绘成人头蛇身(或说龙身)。有人据此认为太昊族以蛇(或龙)为图腾。其实,所谓图腾,就是原始人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以及一些自然物象。他们认为这些“神物”是其祖先、保护者,他们这个民族是从这种神物中孽生出来的。原始社会氏族之名即是图腾之名。进入阶级社会,氏族之名变成了姓,并且最初只为贵族所专有。太昊及以后的任、宿、须句、颛臾均风(古文风即凤)姓,以凤凰(鸟中之王)为图腾。有的神话传说太昊为人头蛇身(或龙身),并有人据此以为太昊族以蛇(或龙)为图腾,我们认为此说应该与后来龙、凤为华夏民族的象征有关。华夏民族是由东夷和夏、周为代表的中原势力相互融合发展起来的,商族实为东夷的一支。龙、凤原是中东两大势力中主要部落的图腾,随着部落联盟逐渐转化为国家形态的华夏族,图腾也就逐渐被合二为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统之旗帜。

    二、夏商方国

    清朝光绪《费县志》认为,颛臾国建国于西周初期。事实上,颛臾早在夏商时期已是方国,并至迟到商代已相当发达。

    夏本是一部落。在禹任部落联盟领袖时,“禅让”给东夷部落一个叫“益”的首领。禹死后,有的部落首领反对益而拥护禹的儿子启。启联合他们杀益而夺位,建立了奴隶主统治的国家。夏朝建立后,夷族诸部落等长期不服,自立为国,夏的统治一直很不稳固。帝泄时夷族始受夏爵命,说明到夏朝中期东夷各部落、各方国才开始承认夏王的共主地位。如果《左传》“以服事诸夏”的记载可信,任、宿、须句、颛臾向夏王称臣纳贡,夏朝承认为其方国的时间最早可自此始。其后,《楚辞•天问》“桀伐岷山(即蒙山),何所得焉?”说明到夏末,桀的军队还曾到过颛臾国附近的蒙山。

    商朝的统治区域远远超过夏,经济、文化也具有了较高水平。商朝时,山东地区除还存留任、宿、须句、颛臾等古老的方国外,历代商王还册封了一些邦国,如薄姑、奄、微等。这些方国必须按时向商朝贡献财物,商王也靠与各地奴隶主上下维系,实行统治。

    西周初,山东夷族徐、奄、薄姑等方国参加了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对周王室的“叛乱”。周成王和周公旦率兵深入东夷腹地,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大规模的讨伐。结果,东夷溃败。为确保周在东方的统治,周成王封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于奄国旧地,建鲁国;封灭商功臣姜太公于薄姑旧地,建齐国。对原商代东夷各国,或灭国,或迁民,或毁社,或存其国重新加封。颛臾国是此时被重新加封的一个方国,并规定“附庸于鲁”,负责“主祭蒙山”。

    颛臾国位于蒙山南麓,从夏商经西周到春秋末,虽建国早,存世长,但其疆域范围相对较小。据明万历《兖州府志》,清康熙《沂州府志》、《费县志》、《蒙阴县志》和光绪《费县志》中关于颛臾及颛臾王庙的记载,可推知颛臾国疆域主要位于今平邑县北部,鼎盛时还包括今平邑县中部、费县北部和蒙阴县西南大部分地区。其东边最远可达今费县、沂南、兰山三县区交界处,西部到达今平邑、泗水、新泰三县市交界处,东西长约七八十公里。南边到今平邑县的张里、流峪,北边到今蒙阴县联城镇北部,南北宽约四五十公里。夏商时期范围稍大但不够固定,西周春秋时期范围较小但相对固定于今平邑县柏林镇固城村颛臾国故城遗址及其周围地区。

    三、主祭蒙山

    颛臾国对蒙山的祭祀源于当地先民对蒙山的原始崇拜。距今四五十万年的沂源猿人化石和距今一万到三四万年间的平邑县南武阳城旧石器,说明蒙山地区很早就有人类。蒙山周围尤其主峰南麓浚河两岸发现的大量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说明该地区三皇五帝时期已经出现早期文明。活动于蒙山地区的东夷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是三皇五帝之首,而作为太昊伏羲氏后裔的颛臾国,其祭祀当地蒙山的风俗肯定是由来已久的。

    祭祀并不等于主祭。主祭蒙山是从周成王重新分封,明确颛臾国附庸于鲁国,代表周天子主祭蒙山开始的。主祭处为蒙祠,位于蒙山主峰南麓今平邑县柏林镇万寿宫西邻,为游览蒙山龟蒙景区和登临主峰的起点之处。蒙祠亦称古蒙祠,始建于西周初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此,《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水经注》“治水(今浚河)东流迳蒙山下,有蒙祠”等有明确记载。

    颛臾国主祭蒙山的具体情况因时代久远不得而知。大体上讲,每年在几个相对固定的日子里(如新年、立春、立秋等),颛臾国王代表周天子,率文官武将一行前往蒙祠,在用黄土夯筑的祭坛前虔诚叩拜,敬献祭品,宣读祭文,祈求蒙山神显灵,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天下安定康宁。

    颛臾亡国后,战国至清代官方主持祭祀蒙山的活动时断时续,其规格、规模、仪式等不尽相同。1981年4月,古蒙祠遗址中出土一件重达2000克的宋代亚腰型银锭。该银锭是宋元时期官方到古蒙祠祭祀蒙山神时,按礼仪埋入祭坛前边土中的证据。专家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平邑县博物馆。

    宋熙宁八年(1075年),朝廷封颛臾王为灵显潜应侯。后蒙祠一度改名灵仙庙。宣和五年(1123年),加封颛臾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灵仙庙改称颛臾王庙。从此以后,原颛臾国疆域范围内的居民就把祭祀蒙山神与祭祀颛臾王合二为一了。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诏去历代“岳镇”、“海渎”封号后,蒙祠改称古蒙祠。

    千百年来,古蒙祠历代崇祀蒙山神的祠址、沿革十分清楚。古代(特别是宋宣和五年以后)蒙山地区祭祀蒙山神的颛臾王庙很多,但颛臾国主祭蒙山的蒙祠只有一个(如同泰山上只有一个主祭泰山的岱庙),即今平邑县万寿宫西邻的古蒙祠。明弘治以后,蒙阴县以俗传一位颛臾王死后葬于联城为由,在联城也建有颛臾王庙。但蒙阴颛臾王庙既不是古蒙祠的更名和延续,更不是其曾经主祭过蒙山的证据。

    四、季氏讨伐

    季氏又称季孙氏,鲁桓公少子季友的后裔,从季友之孙季文子起,季武子、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等相继执政,掌管鲁国实权。季氏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他们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为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争取民心、扩大土地、为壮大自己励精图治、“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节约财力用以招揽人才等等。季孙氏拥有大量私田和大批依附他们的“隶农”,并拥有私属甲士7000多人。前562年(鲁襄公十一年),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三分鲁国公室,作三军各得一军。前537年(鲁昭公五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份,从此鲁国便由季氏专权。

    颛臾何时亡国,《费县志》载说法有二:其一,“季氏伐颛臾,事而不克,秦始灭其国。”其二,“孔子深责之,季氏乃止,秦始灭其国。”两种说法虽不同,但秦始灭其国是一致的。我们认为颛臾国当于春秋末期被鲁大夫季氏所灭,它没有也不可能迟至战国才被秦国所灭。

    据《论语•季氏》记载,季康子时,季氏将伐颛臾,季氏的家臣冉有、子路将此事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孔子反对讨伐,他说:“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当冉有推说伐颛臾是季氏的主意,他们不好劝阻,并争辩“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时,孔子指出他们作为家臣不能制止季氏应负的责任,说:你们“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能不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最终伐没伐颛臾,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只要认真考查春秋时期的历史就会发现,孔子的话是不能制止季氏伐颛臾的。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但他在世之时是很不得志的。他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斥乎齐,逐乎卫,困于陈、蔡之间”,“惶惶然若丧家之犬”。他基于自己所持的没落贵族立场,对待当时的社会变革是持反对态度的。他听说季氏用天子的舞乐“八佾舞于庭”时,气愤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看到学生冉有不听他的话,帮助季氏改革,采取新制度“用田赋”时,气愤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只当过很短一段时间的鲁国司寇,为恢复奴隶制度“堕三都”,结果被季氏家臣鄪城宰公山弗犹率兵打到鲁国国都曲阜,搞得国君与孔子都不得安宁。可以相信,季氏伐颛臾是不会出现“孔子深责之,季氏乃止”的。季氏伐颛臾会不会“事而不克”?我们认为,从力量对比众寡悬殊看一般不会不克,即使一次不克,季氏还会再次讨伐的。

    另外,从季康子后到整个战国,所有史料未再见提及颛臾,应该说这不是偶然的,它从一个侧面说明颛臾国在春秋末期已被吞并。颛臾国被灭后未见设邑,可能季氏将其并入费邑或平邑。按,费原作鄪,春秋初为鲁国城邑,城址在今费县上冶镇毕城村。前646年(鲁僖公元年)因季友除庆父,立僖公,安定鲁国,“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从此费邑为季氏家族的私邑。前427年(鲁元公二年),季氏据费自立为国,称鄪国。据清进士牛源远在南板桥所立石碑记载,平邑传为春秋时期季平子的采邑。季康子继季平子后在鲁国专权,此时平邑亦应为季氏私邑。

    五、遗址遗迹

    (一)颛臾国故城遗址 在今柏林镇固城村北。城址近正方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550米,整个轮廓清晰可见。城墙系由黄土夯筑而成,底宽12米,残高一般3-4米,最高处8米。城墙断面满布10-15厘米的孔洞,这些孔洞随分层夯土横向成排,排与排之间距离大致相等。孔洞中常见碳化朽木,说明筑城时为加固放进不少木棒,天长日久木棒腐烂后形成了孔洞。城内地面陶片遍地,有商代绳纹加沙灰陶鬲的口沿、鬲足,有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黑陶罐、残豆柄等。故城东南部先后发现商代、西周墓葬各1座,出土商代后期铜鼎3件,西周时期铜鼎、铜戈、铜剑各1件。

    (二)古蒙祠遗址 蒙祠,原祀蒙山神,颛臾国主祭之,《水经注》“治水东流迳蒙山下,有蒙祠”即指此。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加封颛臾王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后改为颛臾王庙,改祀颛臾王。祭坛为用积土夯成的高大土台。明弘治年间,因传一颛臾王死后葬于蒙阴联城而改祀颛臾于蒙阴县,从此颛臾王庙香火逐渐冷落。现颛臾王庙之祭坛己大部被毁,仅一小部分尚存。

    (三)其他相关遗址遗迹 据市县文物部门考古调查,古颛臾国附近仅今柏林镇范围内就有和古颛臾国有关且时代大致相同的柏林村东北大汶口至商周文化遗址、杨谢南墩龙山至商周文化遗址、邢家庄新村大汶口至龙山文化遗址、乔家庄西龙山文化遗址、玉皇城村北商周文化遗址、南孝义龙山文化遗址等遗址遗迹,先后发现大量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早期的遗迹遗物,其中有属龙山文化的陶鼎、陶鬶、石铲、石斧,有商周时期的陶鬲、陶罐等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反映出颛臾国早在夏商以前就是一个很大的先民集中居住区,夏商周时期曾创造过较为发达的文明。

    六、历史地位

    远古时期先后活动于蒙山地区的原始部落、方国很多。蒙山西、南地区较为强大的部落除颛臾国外至少有风族、蒙族、牟族、徐族。这些氏族后来又分别建立了阶级社会初期的方国。

    蒙族,近现代东夷文化研究者一致肯定上古时期蒙山一带确有蒙族。著名考古学家、原山东省文物处处长、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先生认为:“蒙通牟,原为牛叫声”,“蒙族是伏羲族的一支,起源于原始社会渔业时期,其原居住在蒙山一带”。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吴泽教授认为:“蒙国之地,在今山东蒙山。”河南省社科院何光岳先生所著《鸟夷族中诸鸟国的名称和分布》认为:“早在夏商时期,蒙部落曾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商代蒙族受到重视,是商的亲臣,负责征伐”,“蒙国约在周武王灭商后鲁伯禽东征时所灭。被灭后蒙地属鲁,蒙族子孙以蒙为氏。”该蒙国位于今蒙阴县城西南联城镇崔家城子村东。国灭后西周春秋时期改为鲁国蒙邑,《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即指此。1982年蒙山地区发现一春秋早期铸有“蒙”字的青铜戈。能够铸造青铜器并在器物上铸有“蒙”族(国)徽,说明蒙族部落或方国曾创造过较高的物质文化。

    牟族与蒙族同源。上古时期蒙、牟、武、芜读音相同。蒙族、牟族历史上曾在蒙山西部今平邑县武(牟)台、武(牟)沟一带居住。夏末商初,牟族在蒙山西北部今莱芜城东12公里处赵家泉村建立牟国。其疆域范围包括今蒙阴县西部、莱芜市东南部、新泰市东北部,强盛时西至今莱芜市中部地区,东至今蒙阴县城。春秋时,齐国忌其地邻近齐国国都临淄,将其又东迁至胶东半岛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三十里堡村建牟子国。此次东迁,牟子国因祸得福,使其躲过了多次战乱,迎来了长达几百年的和平稳定发展的繁荣期,疆域和势力范围延伸到整个胶东地区,还拥有大量的盐田,丰富的鱼虾,使它的子民衣食无忧。此牟子国直到战国末期方为楚国所灭。莱芜牟国地汉代曾置牟县,隋朝置牟城县。胶东半岛牟子国地,西汉置东牟县,唐朝以后改称牟平县。

    徐族,夏朝仲康时期在蒙山以南今平邑、费县北部建立徐国。商末周初国力强盛时,疆域在蒙山东、南,今枣庄市以北,东至今临沭、郯城,西至费县北部、平邑县东北部。也有学者认为其西部达今泗水县境。《尚书•费誓》载,西周初年,周公之子鲁侯伯禽东征伐徐,激战前曾在徐国西部前沿费地(今费县上冶镇鄪城)誓师。此役徐国败北后,渐次南迁。至西周康、穆王时,徐国再次强盛。极盛时,疆域面积方圆五百里,从者三十有六国。春秋时,徐国基本稳定于江淮一带今徐州以南地区。

    颛臾国与蒙山其他原始氏族部落、方国同源,有着自成一体的东夷文化,创造过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的记载,蒙山地区属古代九州之中的徐州,是全国少有的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徐州之东夷属淮夷,颛臾及蒙山其他原始氏族部落、方国各为东方淮夷的一支。它们携手从原始社会末期率先进入阶级社会,夏商时又建立了具有特异文化面貌的东夷方国。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东征结束后,名份上置于周王朝的控制之下,但实际上仍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时期交互融合,至秦朝大一统后才融汇到中华民族文化之中。

    今颛臾国故城南有一村庄名固城,此村庄得名说法有二:一说得名于《季氏将伐颛臾》载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一说得名于其村北颛臾国故城,“故城”后讹为“固城”。今平邑城东六里还有千户人口大村颛臾村,传其为颛臾国被灭后迁移至此。

    (作者李常松系平邑县史志办公室编审,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王庆全系平邑县史志办副主任、蒙山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温馨提示:留言评论请遵纪守法、健康文明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匿名评论 会员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点一下     免费注册
匿名评论需经审核后才显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山东省话剧院到夕阳红敬老院... 
⊕蒙阴街道举办农药安全使用技... 
⊕临沂市委统战部督导组到蒙阴... 
⊕南方家居入住蒙阴县宝鼎家具广场 
⊕蒙阴县城管环保部门联合执法... 
⊕临沂军分区领导到蒙阴检查民... 
⊕蒙阴县模范职工之(小)家和... 
⊕王永凤到野店镇调研红色教育... 
⊕在书的海洋中畅游 丁明怀 
⊕蒙阴县委书记朱开国察看高考... 
⊕初识旅游大侠李存修 
⊕青州市4个项目入选第三批省... 
⊕刘超:微笑着面对磨难 撑起... 
⊕蒙阴经济开发区举办农药经营... 
⊕红色的梦 侯文心 
⊕花树下的回忆 
⊕拖箱代 
⊕再见声音盛宴 
⊕左岸阳光 包锡彬 
⊕一心逐鹿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1017629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