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埠绺子”是我国著名的晒烟之一,明朝万历年间已大有名气,以其油分足、色泽紫红、吸味醇正、香味浓郁、灰白火亮、易燃味足等特点闻名遐迩。据说由于朝中大臣的推荐,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也在清朝中期成为官宦世家相互馈赠的佳品。解放后曾多次被选为地方特产进京展览。因产于山东临沂蒙阴县坦埠镇而得名。至今当地仍流传着“坦埠绺子”鲜叶卷筒即可吸食的说法,可见坦埠镇的土壤、气候适合烟叶生长。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民情,路经山东蒙阴界,七月流火之时,天旱少雨,植物凋零,景象惨淡。乾隆帝至坦埠响水庄<镇政府北2.5公里>地段时,见到一片烟田青碧悠悠,不由暗自喟叹称奇,问这是什么庄稼,侍从告诉他是一种烟草,但不知具体名称。乾隆听后大喜,要取来吸上一袋。侍从见乾隆竟不知烟有干湿之别,又无胆违命,遂不用烟锅,摘一叶而卷成筒状,不期用火竟可以点燃。一支烟过后,乾隆帝饥渴顿减,精神倍增。
至此,“采鲜而食”,便成了坦埠土烟声名播外的佳话。回京后,每当地方有贡,乾隆总挑选私访时最有味色的佳品,在选用烟品时,就钦点了蒙阴的“坦埠绺子”。
解放后,“坦埠绺子”得到了长足发展,产品畅销国内,深受用户欢迎。产地主要有坦埠镇的金钱官庄、砚池万、艾山前、潘庄、来石万、来石庄、响水庄、东河南、南极山等村,均因盛产“坦埠绺子”而闻名。
根据工艺,“坦埠绺子”可分为柳叶尖、垛烟、大烟、密拐子、茄烟5个品种类型,其中以柳叶尖为最佳,叶肉肥厚,油分足,产量较高,抗逆力强。
柳叶尖又名“驴耳朵”。不打顶的烟株叶数一般为21片左右,打顶烟株的高度为70厘米左右。栽培中一般留叶16-20片左右,最大叶长58厘米~60厘米,宽23厘米~25厘米,呈长椭圆形,有叶柄。成熟叶面有黄色斑块,采收时,叶片带“拐子”(即烟茎的一小段),调制后叶片呈紫红色,膘厚、劲足、油润,香味和吃味俱佳。
“坦埠绺子”以夏烟为主,多于清明、谷雨时节催芽播种,苗期为60天左右,麦收后移栽,移栽后最忌下雨,须让太阳晒苗2-3天,几近干枯时,大水浇灌复苏,否则烟株生长高细不壮,叶短烟薄,栽种前以土杂肥为底肥,当烟苗放开8-10个叶时,施豆饼肥调沟培土,展到16-20个叶片时,打尖去头,然后施豆油使其上烟,在整个栽培过程中,还要掌握好管理、治虫、打顶、抹杈4个环节。
中秋时节是“坦埠绺子”烟成熟期,当叶片厚实微黄出鼓,已显成熟时,择阳光明丽的大晴天,利用专用烟刀进行截茎环割收菸。收割后的制作工艺更复杂精细,要求更严格 ,须经晒、露、分、扎、捂、绺、攥、垛和发酵、调剂等十几道工序,用时三个多月,才能生产出色泽紫红、香气独特浓郁的成品“坦埠绺子烟”,并且陈放1-2年其味更加醇正。“坦埠绺子”的叶片质量以上部叶片为佳,其含糖量较低,蛋白质和烟碱含量较高,香味浓、劲头足 ,上等“坦埠绺子”烟表面看生有“俊毛”(叶片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叶片十分柔软,是制造高级雪茄的上等原料,能与世界上最好的“雪茄”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