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岱崮地貌 |
|
山东临沂:世所罕见的“沂蒙崮” |
|
|
作者:戴永夏
桃花盛开时节,应朋友之邀,我来到蒙阴县岱崮观赏桃花。利用观赏桃花之机,热情的朋友又带我游览了世所罕见的“沂蒙崮”…… “崮”是沂蒙山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景观,前不久被专家认定是继“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后又一新的地貌类型。它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像是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根据蒙阴县岱崮镇的“崮”最具代表性这一特点,专家们将这种地貌命名为“岱崮地貌”。 “沂蒙崮”的成因,主要是由于地壳垂直错动,又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侵蚀,逐步演变而成的。而群众中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崮”最早是玉皇大帝在沂蒙山区插的七十二根擎天柱,因海龙王的龙子龙孙们经常顺着柱子爬上天庭,去骚扰玉帝的宫女,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挥剑斩断擎天柱,因此留下了七十二根柱桩,慢慢演变成今天沂蒙山区的“七十二崮”。 “崮”这种地貌形态虽在其他地方也可零星见到,但像沂蒙山区这样“崮群”大规模集中分布、蔚成奇观的现象,不仅在我国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它们遍布在方圆八百里的沂蒙大地上,大大小小有数百座之多,而较著名者就有“七十二崮”。这些“崮”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或雄奇,或险峻,或秀美,颇有鬼斧神工之妙。远远望去,有的像山顶上冒出的巨型蘑菇,有的似古老的烽火台,有的则像古代美女高绾的发髻……狮子崮俨然是一头雄狮,伏卧待起;虎啸崮恰如一只猛虎,仰天长啸;鹰嘴崮则如鹰嘴高举,衔云啄天……当年陈毅元帅转战沂蒙时,面对随处可见的奇崮险隘,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脍炙人口的《如梦令•临沂蒙阴道中》 :“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片好风景,七十二崮堪爱……”深情地赞美了“七十二崮”的美丽可爱。 沂蒙的“崮”,是沂蒙山区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沂蒙山区的历史见证。差不多每一座“崮”都历经千古沧桑,浓缩着动人的历史故事……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上,这里就曾发生过两件大事,令全世界为之震惊。 一件是发生在抱犊崮下的“民国第一案”。抱犊崮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境内,据说因东晋道家葛洪(号抱朴子)曾投簪弃官,抱一牛犊上山隐居,皇帝敕封他为抱朴真人,由此而得名。另一说古代有个王老汉,在崮顶种地,因无法将牛牵上去,只好抱一头小牛犊上去,养大之后在崮顶拉犁,故名“抱犊崮”。1923年5月6日,山东的绿林好汉孙美瑶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率众在津浦线临城(今枣庄薛城)南,拦截了由埔口开往天津的第二次特别快车,将车上89名中外旅客劫持到抱犊崮下作人质,其中有包括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女儿在内的英、法、美、意、葡、墨西哥等七国31名外国人。此事很快轰动了全世界,国际舆论大哗,使北洋政府深陷在危机之中,孙中山、陈独秀等人都对此发表过评论……最后的结果以人质全部获释、孙的队伍被收编为正规军、继而孙美瑶被诱杀而告终。 再一件是发生在孟良崮的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取得了重大胜利。此战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毛主席曾称赞此战“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而蒋介石则哀叹七十四师被歼是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因此被撤职。陈毅元帅曾写过一首《孟良崮战役》诗:“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哪得逃。暴戾蒋朝嗟命蹇,凄凉美帝怨心劳。华东战局看神变,陕北军机运妙韬。更喜雨来催麦熟,成功日近乐陶陶。”诗人用通俗的诗句,表达了我军的英勇无畏和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并对孟良崮战役给予了高度评价。
(来源:齐鲁晚报)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