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旅游 |
|
天上王城觅古迹 |
|
|
◇刘发厚
坐落在山东省沂蒙山区腹地的天上王城,如今闻名遐迩,每日游人如织。而它原本的山名--纪王崮,好像被人们逐渐淡忘了。 天上王城,是纪王崮旅游开发后的新名字。笔者对此独具匠心的创意实在钦佩!天上王城,既向世人展示了如天之高,又乃王者之城。王城,以崮为根基,崮,以王城而扬名。 从此,纪王崮定会更加名扬天下! 纪王崮,位于山东省的沂源、蒙阴、沂水三县交界处,距沂水城西北40公里,海拔577.2米,面积4平方公里。据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载:“相传纪子大去其国,居此,故名。” 纪王崮呈南北走向,崮顶边缘曲折迂回,山势陡峭,雄伟挺拔,崮顶平坦,除个别山门外,四周皆是绝壁。因其规模气势宏大,文化底蕴丰厚,故被称之为“天下第一崮”、“千古纪王城”。 纪王崮旅游开发后,笔者两次拜访,很是叹服:现在的人文景观、游乐设施、想象工程等等,的确使人大开眼界。 第二次游览纪王崮,在笔者站于擂鼓台旁遐想时,发现一队游客在导游女士带领下从我身边匆匆走过,而对擂鼓台毫不理会,我忍不住大声喊道: “导游老师哎,这地方可是当年纪王以羊击鼓退敌之处,您应该向游客介绍一下啊!” “啊?实在不好意思,我不知道啊!请您介绍一下吧。” 我不禁十分感慨--现在的人文景观不该淹没原始景观啊。天上王城没有历史上丰厚的文化底蕴,怎么会有今天的气势和规模?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把原始景观寻觅并表述。 十几年前,我到沂水县的“地下大峡谷”旅游时,有幸见到《沂蒙崮》一书,它是出生于沂蒙山区的优秀作家李立刚著作的。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读过此书,得以知晓纪王崮。该书对纪王崮详细地描述,使得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进行了实地拜访。 那时,纪王崮上住着7户人家,19口人,村民小组长是石立高。我们来到崮上,首先拜访了他。事实证明:这是明智之举--如果我们自行游览,诸多景点根本无法找到。 石立高热情地带领我们拜访了崮上所有的古迹景观和传说出处,使得我们的探访收获颇丰,只可惜那时还没有相机,无从进行拍照,实在遗憾。 现在,回想起来,更加认为不能让原始景观沉寂!我决计即时寻觅古迹,追寻第一次来纪王崮的记忆和印象。 纪王崮的朝阳门,已经在原址重建,但有幸保留了古城墙。它是崮上现存最为雄伟壮观之古迹,它用巨大条石垒砌,尽管残缺不全,仍然显出当年伟岸之气势!难以想象的是:巨石绝非崮上所有,而在几千年前的生产条件下,人们从何处运来?又是怎样垒到那高高的峭壁之上的啊?这,成了千古之谜! 朝阳门左下方,我又看到了关老爷试刀石,它,既有名,又是迷--在山崖半腰处的岩石上,一条长约30多公分,深约10公分光滑的断痕,就象一刀劈下之后留下的断面。据传这是当年关公来此剿寇,手持青龙偃月刀,大吼一声砍向悬崖,于是就留下了这一断茬。 此处距离山崖不足一米处,有一石柱拔地而立,它高约10余米,甚为壮观,一说关公石、又说孔子石,只好凭心想象了。 当年,我们登上朝阳门,立即被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所折服。在古代以刀枪为武器的时代,建在峭壁上的山门,无疑足以抵挡外来侵略。 穿过朝阳门,来到擂鼓台遗址,这遗址究竟是在何处,说法不一,然而故事却一代代流传下来。相传当年纪王被围,眼看守崮无望,纪王急中生智,将一只大羊拴住其角吊在棠梨树上,下面安放一面大鼓。羊被吊挣扎,后腿不停地猛然刨蹬,于是打得大鼓咚咚震响!鼓越响,羊越惊,继而更加猛蹬,鼓点也就更加密集、响彻四野!敌兵在山下不知虚实,还以为是纪国之兵擂鼓助阵呢!于是延缓了进攻,纪王争取了时间,得以顺利撤退。 继续北行,来到崮上人家之地。石立高及所有崮上居住的人家,都在纪王崮改为为天上王城之时,迁到山下村里。他们的住宅成为如今的古民居景点。 那年,石立高在他的家里,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山里人的诚恳、热情,让我一生难忘!他拿出最好的酒,吩咐老伴炒了山里的蚂蚱、油炸花生米、熬了金黄的大南瓜......。那些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的绿色食品,香味浓郁,至今不能忘怀! 石立高还满怀兴致,让我们为即将开发纪王崮旅游题字。记得我的那四句是这样写的: 千古纪王城, 崮顶留遗风, 待到开发后, 档次上一层。 他如获珍宝,郑重收留,并说将来开发旅游后,应该刻到石碑上。可如今,只有遗憾了。 石立高院内的那块无字碑,如今不知去向。回想那块无字碑,它高一米,宽、厚各40公分。据说为秦朝遗物,但究竟是否属实?难以考证;还有在此山上出土的青铜马转滑、刀币、鹿角、陶片;散落在崮顶不同地点的数个较为完整的喂马石槽,且石槽底面和槽壁均被磨得薄而光滑。所有这些,无不证明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历程。 在崮顶人家北面那一池清澈见底的泉水,现在已经改造建成今天的喷泉、天池。当年,我们被它振奋过-这么高的山顶,竟有如此清澈的泉水,实在难得!这是崮上人、畜及庄稼的生命之源啊。没有水,人是无法居住的。 再往北,两座长满苍松翠柏的小山包没有大的变化,据省里有关专家勘探,这是春秋时期的古墓葬,传说分别为纪王坟、妃子坟。 纪王坟以北平整的大片地方,相传是金銮殿遗址,我们那年去的时候,尚能见到残坦断壁。现在的金銮殿遗址上的模仿建筑,以及马上作战之表演,大概凭借有关部门的想象而为吧。大殿附近的演武场旁边大青石上,完好无损的两个旗杆窝仍然存在,它们一样大小各深约0.5米、直径约0.4米。旗杆窝两侧各两米处人工凿成的系缆环、青石板上清晰可辨的石刻古文字,以及在此出土的青铜马转滑,足以真实地展示当年的气派与辉煌。 在古墓葬以西、金銮殿遗址西南,崮顶数米之下有一山泉,名曰“嘀嗒泉”,因其上部不断地、有节奏地滴滴嗒嗒向下滴水而得名。又因泉水略呈淡粉色,故而亦名“胭粉泉”。相传此为纪王爱妃洗漱之处,因其在泉边时常梳妆施粉洗漱,久而久之,泉水变为淡粉色。 胭粉泉跟前就是除朝阳门之外也能自由攀走的“走马门”,那年我们去时,还有上马石存在,旁边有棵棠梨树。石立高曾经告诉我们,站到上马石之前,许愿特灵。而今已是人为垒砌,因此失去原貌,上马石、棠梨树,已经无处寻觅。 在纪王崮的西北方,一处险要的下山处,即是“塔子门”。相传纪王被敌兵追赶,他急中生智,所有人皆将靴子倒穿,而往塔子门出逃。不料战袍竟被葛针之倒钩挂住,撕扯不得。纪王仰天长叹:“老天爷啊,你若不想灭我纪王,就把葛针的倒钩直了吧!”。奇迹立马出现了--所有的葛针倒钩都一下变直了!战袍不再被勾住。加之追兵在塔子门附近只见有上山的脚印未见有下山的脚印,误认为纪王未走塔子门,遂即转向别处搜寻,于是纪王得以逃脱。 当地老百姓都知道这么一个现象:塔子门的葛针,不长倒钩。可惜如今在塔子门竟然没有一棵葛针! 而今,重访塔子门,竟然面目全非--已经人为垒砌成山门,只有靠近山下的崮根,仅存原貌。我只好站立墙头,冒险拍了一张半截照片。 纪王崮与山下相通的山门一共六个,以上已经介绍了三个:朝阳门、走马门、塔子门,另三个即是东边凳子门、东南雁愁门、西边坷垃门。 雁愁门、坷垃门我一直没有找到。而东边凳子门,原先是从悬崖夹缝中凿出的通道,仅容一人攀爬。现在旅游开发后,已经修了台阶,和天梯,成为登山必经之门。 凳子门旁有一山洞,名曰藏君洞,向里走,越来越窄,此洞是否藏过何君?不得而知啊。 天上王城,你因古时的纪王驻扎而闻名。你还有多少内涵未被发掘?没有人说的清! 据说纪王崮原本名叫大崮山,大概因其阔大而得。为何以后改称纪王崮?这就是因为春秋时期山东诸侯国之一的纪国之君,被齐国讨伐失去国土,而迁都流亡客居在这座山崮之上,从此,崮因人而得名。 纪王崮,可谓一部读不透的史书!
作者为山东省蒙阴县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