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探访的这座石人崮,并非“位于岱崮镇驻地坡里街南3.8公里,海拔511米,面积1平方公里。此山有立着的石群,远看像人,故名石人崮。”的那座有名之崮,而是位于坡里街西面6公里、县志无记载、地名志未收录、当地人眼里的“石人崮”。
此山虽然名不见经传,但经过我们实地探访,竟然也有了神奇的发现。
2011年3月5日,我们蒙阴县崮文化研究会一行6人,在会长丁军国带领下,决定实地领略石人崮的风采。
我们从蒙阴县城出发,进入野店镇,在群崮之间的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水泥道上,一路经过陈毅元帅在孟良崮战役前居住过的野店镇道士海、民国年间惨遭光棍血洗的了阳崮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拍摄地、具有传奇色彩的安平崮、穿过“岱崮地貌”之都--岱崮镇驻地坡里街。然后顺河而上西行3.5公里时,在拐弯处,刻有“笊篱坪”的花岗石标志碑赫然入目。
啊!笊篱坪!你是蒙阴县最初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那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你为抗日救国、保卫民主政权,作出了卓越贡献!当时笊篱坪只有27人,参加革命的就有11人,为国捐躯者有三名,其中在大崮山保卫战中,公蒲东、公荃东兄弟俩同时英勇牺牲......
思路突然被“十字涧”的标志碑打断。啊!十字涧(该村位于坡里街西4.2公里)!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9月,山东分局、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党政军首长徐向前、郭洪涛、黎玉、张经武等就曾经驻大崮、十字涧一带,领导抗日军民进行抗日战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岱崮革命遗址”及其周围山区,每一寸土地都曾留下过革命前辈战斗过的足迹。
我们不觉到了岱崮镇的桃树梁村(距坡里街西北6.3公里)。村里有我们崮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徐志本老人,徐老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时期,曾把写着部队首长命令的纸条藏在席角子(山区的蔑编草帽)顶部茧皮底下,躲过敌人盘查,送到前线指挥员手里,使指战员及时接到了部队首长的指示。这次活动,他是我们的向导和东道主。
从桃树梁北边的大峪村,开始向石人崮攀爬。我们的右前方是玉泉山,据徐老及当地村民讲:此山每守必破。抗战时,国民党的一个团,全部战死于日寇之手。因为其山势一面没有直立的陡崖,人为的工事难以防守。
石人崮山顶,远看,那石林群恰似一簇簇竖在那里的秫秸撺。及至爬到山顶,我们不觉为那些拔地而起的石柱子惊叹--平整的山顶上,形状各异的一块块巨石,宛如公园里的假山,傲然矗立。石头上到处生长着生命力顽强的小灌木,给石柱子增添了无限生机。
可惜,那天不晴朗,周围的山崮虽能看见,但不清晰。我们站在崮顶向北看,久违的卢崮又一次收入眼底。卢崮,那是解放战争时期,蒙阴籍的鲁中军区监护营一连二排长陈来喜带领战士们浴血奋战42天,胜利完成战斗任务的英雄山崮;西面的北岱崮、西稍偏南的南岱崮,就是两次保卫战均获全胜并两次荣获英雄岱崮连的齐鲁名崮;正南的龙须崮,就是蒙阴县共产党领导武装暴动向反动政权打响第一枪的战斗遗址;还有东南的油蒌崮、板崮、小崮、东面的拨垂子崮,真可谓各显姿态、群崮争辉!
人们给崮起的名称实在恰如其分--拨垂子崮顶端,正中间凹陷,两端对称着渐渐高起来、两头都是平齐的断层,实在像极了在山头横着平放了一个巨大的打绳子用的拨垂子的上一面。
油蒌崮,圆圆直立的崮顶恰似油篓口,两肩从崮脖子对称斜着慢坡矮下来,而后坡度陡直,实在像是大油蒌啊。
这些形状,只有远眺,才可逼真,真在其上,视野太近,也就无从观赏了。
我们在崮顶观赏着、感慨着,拍下了诸多照片。可是人形的石像呢?我们都在寻找,就是未能发现,有个石柱勉强像个肥胖的大狗熊,与人形不搭边。还有一簇,张玉洪副会长仔细端详,好像与古代带着冠帽的将相相似,虽有几分牵强,几分贴谱,但总感不尽人意。特别是公维莲副秘书长,始终不能认可。现在回忆起来,实在得感谢她的执着--为了找到那人形的石像,她掏出手机拨通了知情人,一问,原来在石人崮的最北端的东北角,公维莲第一个奔过去。吓!果真在这儿!
我们不禁为大自然的杰作惊叹!从崮顶北头向悬崖东南方看去,半空里就像一个人的脸部面向东北方。侧面观看,从上往下,那额头、眼睛、鼻子、上唇、嘴巴、下颌,一样不缺,并且距离搭配得非常匀称!最为逼真的,当属鼻子,那鼻梁、鼻头,长度、坡度、高度,竟然无可挑剔!啊!真正的石人!逼真的石人!为了更为清晰得展示石人影像,丁会长、公秘书长相继爬上铺满冰雪的悬崖,举起了相机。
若非公秘书长锲而不舍,打这个电话,此番探访,将会留下无比的遗憾!今天的《探访石人崮》发表后定会怡笑大方啊!
认真,永远的原则!
(摄影:丁军国 公维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