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崮乡探奇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会展赛事 画说崮乡 岱崮地貌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行业之窗 崮乡春秋 崮乡小荷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人物 
文字考古学人物及成就研究:丁再献骨刻文破译有贡献
 

  崮文化网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文字考古工作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和他们骄人成绩,以及从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字考古工作严谨细密、认真周到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详细说明了文字考古工作对当今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文字考古工作的发现,对两个文明建设工程,繁荣经济文化、旅游事业,都是影响力极大的事情,当政者不得不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关键词:古文字 考古学 成就 档案 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file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in archaeological characters written on the bone
  Lian En-yong Liang Jing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271021)
  Abstract: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s with th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Chinese character archaeology and their proud achievement, and the work style with rigorous working and serious thoughtful and detailed description. Meanwhile, it has the import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al case. As sayings said, using copper as mirror, we can clear our clothing; using the history as mirror, we can know rise and decline; using a man as mirror, we can know the gain and loss. The founding in the characters archaeology has very costly influence in two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an boom the case of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tourism. Those in power have to seriously treat the job.
  Key words: characters written on the bone; archaeology; achievement; file; research

  文明史就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语言文字是思维的外壳,或者是思维的工具。有了思想,就可以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因此,从字源学的角度来研究思想的起源,探讨民族思维和文明的形成,是探讨古代思想的一条重要途径。古代人留下来的文字,大都是象形的图画,面对这些饱含当时生活信息的图画,如何解释,才能让今天的人理解和获得更多的支持,做到通古晓今,顺理成章,这就是文字考古工作的实质和最大的现实意义。考古文字,对于考古人员来说,是研究古代科学、艺术、宗教及哲学的重要过程,整个工作过程充满艰辛。破译古文字的过程,有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发现小行星,其言并不为过。国人对于汉字的考古研究,历史悠久,出现了很多杰出人物,他们对发掘古文明和保护古文明,发挥了智慧,并对理解华夏文明作出了不起的贡献。

  1,文字考古工作的研究对象

  地下文物发掘中,很多文物上面都有一些比较类似于文字的图画。比如,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丁公陶文,就是在出土的黑陶片上发现了很多的字符,这些字符笔划流畅,独立成字,刻写有一定章法,排列也是很规则,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这些字符的含义,目前还存在着较多的分歧,不过,丁公陶文是一种公认的原始文字,是中国汉字的发展阶段,也是华夏文明起步的标志。①

  最早发现的文字,人们通常认为是金文,即刻在铜器、铁器上的文字,刻在石器上的文字即石文。金石文字易于保存,发现比较早。在宋代的时候就有人专门研究,如赵明诚的《金石录》,以及薛尚功著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保留有大量宋代以前的金石文献。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我国文字研究史过程中的最大发现,将中国文字史前推了数百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收集、整理和存留甲骨卜辞有近20万片,现在破译的只是一小部分。殷墟发现的15万片甲骨上,出现有意义的文字符号在5000个左右,目前能认读的不到2000个。近些年来,虽然有学者破译了几个,但并不见得大家都接受。所以,有人说,破译一个甲骨文字等于发现一颗小行星。说明它们的科学价值是一样的。②商朝的甲骨文上,记录着不仅是商朝人的占卜祭祀活动,也有关于天气预报和人类最早的天气记录。③可见,甲骨文是关于整个社会活动的各种记录。

  2005年,山东大学刘凤君教授发现了骨刻文,将中国文字史又前推了1000多年。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东夷文化学者丁再献在刘凤君首先发现的八个字基础上,已经从山东集中出土的130多件骨刻文中破译出了200多个,并破解了十多个甲骨文中没有读音的字,一些甲骨文中解释欠准确的字在骨刻文中找到了正确答案。骨刻文的发现和破译,成为中国古文字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文字考古工作中著名人物

  2.1王懿荣:

  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开发区)古现村人,是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在他青年时代,喜欢“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潜心研究金石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吴大赝等人,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撰有《汉石存目》二卷、《古泉精选》、《南北朝存石目》八卷、《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

  成就: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此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胡厚宣所著《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一书说,王懿荣于一八九九年首先发现甲骨刻辞,并断为是古代文字,是我国第一代甲骨学家。

  2.2刘鄂

  刘鹗(1857~1909年),江苏人,《老残游记》的作者,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得名师传授学业。他学识博杂,精于考古,并在算学、医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类拔萃的成就。

  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成就:刘鹗在购得王懿荣的甲骨后,又搜集了几千片,首先破译了40多个甲骨文字。1903年出版了《老残游记》出版,同年中国第一部甲骨文字典《铁云藏龟》一书,首次把甲骨上的卜辞公布于众,也是其拓印、系统研究古文字及其演变过程的代表作,被称为“破译甲骨文字第一人”。

  2.3孙诒让

  孙诒让(1148.9.16~1908年)清末学者、经学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幼名效洙,又名德涵,字仲颂(一作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官刑部主事,旋归不复出,专攻学术,精研古学垂四十年,融通旧说,校注古籍,著书三十余种。孙诒让所著《周礼正义》为一生心力所瘁,为清代群经新疏中杰出之作。《墨子闲诂》亦为注墨的权威之作。《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

  成就: 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1904年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二卷,这是中国第一部考释研究甲骨文的专著。该书分日月、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杂例十篇。既释文字又考制度,开了古字考释与古史考证相结合和先例。孙诒让考释的甲骨文字共有185个,虽然多半是和单个金文的比较中认出来的常用字,被称为较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的第一人。

  2.4罗振玉

  罗振玉(1866.8.8~1940.5.14),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著名的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开拓中国的现代农学、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与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倡导古明器研究。他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

  成就: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破译了甲骨文字485个;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2.5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成就: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创造并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学术贡献极大。

  2.6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年),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南阳人。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成就:中研院史语所成立后,董作宾主持了殷墟的试掘工作,这是中国从摸索而全面以科学方法发掘遗址的开始。而后,董作宾不是主持,就是视察殷墟的发掘工作,改良创新了若干考古技术方法,为殷墟的继续发掘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除了考古学外,董作宾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贡献,并显赭于国际间。他对甲骨学与殷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龟四版与贞人的发现;十个断代标准的提出;殷历的建构,着有《殷历谱》;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从比较么些文字与埃及文字中,他证明甲骨不是造字的开始,而有更遥远的源头,这除了对文字学的影响外,也开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径。

  董作宾书法及篆刻作品今存《平庐印存》一册,他的学术论文共计约200篇,多存在《董作宾学术论著》(1962)及《平庐文存》(1963),1978年艺文印书馆出版有《董作宾先生全集》,分甲、乙编,凡12册。

  2.7郭沫若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人,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著名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成就: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号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

  2.8明义士(James MellonMenzis)

  詹姆斯·梅隆·明义士 (1885.2.23~1957.3.16) 。加拿大安大略省克林顿镇人。1903年,他考入多伦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学土木工程专业。1907年,明义士读大学四年级,毕业实习时,他被安排作国土测量员,负责加拿大西部萨斯克彻万和阿尔伯塔两省省界的勘定工作。这段野外工作经历,为他日后进行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并获得土木工程学士学位。

  成就:齐鲁大学任教期间也是明义士学术研究最多产的时期,他先后完成了《甲骨研究》、《考古学通论》讲义的写作,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甲骨文的论文,使齐鲁大学成为甲骨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在齐鲁大学期间,明义士完成的研究成果有:《商代文化》、《甲骨研究》(初编)、《马可波罗时代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英文)、《表校新旧版〈殷墟书契前编〉并记所得之新材料》、《中国商代之卜骨》、《论汇印聂克逊先生所收藏青铜十字押》、《柏根氏旧藏之甲骨文字》、《商代的美术》(英文)、《商代的文化与宗教思想》(英文)、《中国早期的上帝观》(英文)。另外,明义士对城子崖遗址及济南市附近地区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收集到了数以千计的陶片,对这些古代遗址进行了研究。④

  2.9唐兰

  唐兰(1901~1979年),浙江嘉兴人。文学家、金石学家,号立厂,又作立庵,曾用名唐佩兰、唐景兰,曾用笔名曾鸣。1921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讲师、导师。193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次年代理中文系主任。1952年调故宫博物院,先后任设计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列室主任、美术史部主任、副院长等。195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

  成就:唐兰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50余年,涉及广泛的学术领域,建树颇多。在古文字学方面,不仅考释出很多难识的字,而且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古文字的研究方法,如对照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使古文字研究摆脱了过去那种猜谜射覆式的主观臆想,走上了比较科学的轨道。
  重要专著除本志《著作目录》篇已记载的有《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等外,重要论文还有180篇。

  2.10胡厚宣

  胡厚宣(1911~1995年) 甲骨学家、史学家。幼名福林,1911年12月20日出生在河北省望都县大王庄;自40年代起即饮誉海内外历史考古学界,他不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辉煌成绩,也给后人留下良多珍贵的文化财富。1995年胡厚宣长逝,学术之功却永世长存。

  成就:著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以及《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等多部惊世之作。

  2.11刘凤君

  刘凤君,男,字龙朋,号神通居士,1952年出生于山东省蒙阴县。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山东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美术考古和艺术史教学研究与书法创作研究。著名学者、考古学家,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山东大学校聘关键岗位教授,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

  成就:刘凤君是学界公认的美术考古理论体系创始人,骨刻文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中国骨刻文学科创始人,崇山石祖林的发现者和命名者。济南四门塔佛头像回归的文化使者。刘凤君教授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学书临帖自颜、柳入门,临二王和米等法书。其后又遍临商周青铜器铭文拓本。1999年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举办期间,他的书法作品获“ 国际荣誉金奖”,并享有“ 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刘凤君精通金文和甲骨文,他根据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资料,根据对收藏爱好者们收藏的相关资料的鉴定和综合研究,发现了中国早期的文字--骨刻文,距今约3300~4500年,比安阳甲骨文早1000多年。刘凤君首先发现了八个象汉字中尧、舜、龙、凤、鹿、豕、犬、人的象形字,虽然没能书写出来,但给人们重要启示,打开了破译骨刻文字的大门,被誉为掌握骨刻文密码者、骨刻文破译启蒙者。刘凤君著有《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昌乐骨刻文》、《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寿光骨刻文》和《骨刻文发现与研究丛书·龙山骨刻文》等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部分学术论文已被翻译成英、日、韩等文字发表。

  2.12丁再献

  丁再献,字章甫,号北海。1952年出生于沂南县。党校本科,高级经济师,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潍坊科技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山东省旅游协会专职副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受教于孙轶青、蒋维崧、魏启后诸先生,东夷文化学者,被誉为骨刻文字破译第一人。

  成就:丁再献已从山东集中出土的130多件骨刻文中破译出了近200个字。发表有《东夷骨刻文是汉字的源头》、《读寿光1号骨刻图文》、《读昌乐骨刻文有感》、《从东夷骨刻文的演变看陵阳河的 “ ”符号》等十多篇关于骨刻文研究的论文。

  《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90多万字,第十九章是骨刻文研究的专题论述,特别是骨刻文的破译和解读史无前例,被称为划时代的文化巨著。本书依据大量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史料,以独到的观察,从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字、文学、艺术、教育、礼仪、旅游、民俗等诸多方面论证了5000年文明从东夷开始,汉字起源于东夷,突出了东夷文化的核心地位和山东在创造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也为当代寻根问祖的古文化旅游提供了充分依据。

  3文字考古工作的成绩与意义

  3.1丰富了人们对华夏文明的再认识

  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国最早的文字要数金文了。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始创文字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数百年。甲骨文不仅为研究考定古代史、语言史和文字史提供了新的珍贵文献,而且也为古文字书法艺术和书法的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真迹资料。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璀璨夺目的文化史。根据《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论证:以公元前三十世纪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父权制的出现和等级社会的产生为文明社会的起点,并从东夷的文化代表人物集中出现于古东夷地区,根据一夫一妻制首先在这里出现,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首先在这里产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首先在这里形成,论证东夷地区就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的源头。木制棺椁的出现,证明铁器首先在这里使用,城市的出现,则进一步说明东夷地区经济政治中心的规模。

  在5000多年前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已经高度文明。优秀文化的土壤必然率先结出丰硕成果。与东夷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岳石文化相衔接的齐鲁文化,便率先产生了姜尚、管仲等大政治家,孔子、墨子、荀子、孟子等大思想家教育家,孙武、孙膑等大军事家。他们的思想汇入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并成为主流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些都充分说明东夷文明这一源头良好的传承性。

  从骨刻文破译、研究得知:东夷人不仅依动物或其他物体为原型创造了文字,就连炎、黄、蚩、颉、昊、颛、喾、尧、舜、禹、彭等人文始祖的形象都是汉字的原型。甲骨文中一些未能破译或解释欠准确的在骨刻文中找到了正确答案,东夷骨刻文的破译,不仅证明山东是汉字的发源地,也证明司马迁的《史记》中对人文始祖们的记载是准确的。则进一步说明东夷地区早在8500年前已经产生了文明的萌芽,到了5000多年前东夷已经高度文明。骨刻文研究还发现,东夷人完全遵循了科学发展规律而创造了文字,莒县凌阳河“ ”、“ ”符号就是东夷人科学观察事物的体现,这是距今5000~4800年前陶文----“旦”字,是东夷人最早记录太阳升起的文字符号,证明了太阳文化在这里起源。⑤

  在文明的宝藏中,文字,更是一颗引人瞩目的明珠。从仓颉造字,上古传说,到盛世歌调,中国的文字历史由源头起发展推进,汹涌澎湃,一路走到今天。⑥

  其他的三大文明都曾经有过中断的历史,而唯独华夏文明,从起源到现在,虽然经历曲折,但是,发展的方向仍然是不变的。华夏文明以其特有的传奇故事,悠久的历史传统,令世人折服。生活在现在,与传统之间的沟通,从来没有中止过,这就要全凭着文字考古人员的杰出发现,去聆听来自遥远时代的呼唤。是文字考古人员的工作,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及其生存状态,了解了先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沉积自己的文明传统,并将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所以,文字考古工作是博古通今的一条时空遂道,是打开历史之谜的钥匙,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去体察史前文明的智慧。这项工作,对于完善华夏文明的发展历史进程,探索华夏文明的演变及其体系的形成历史,了解华夏文明的具体行进和传播路线,都有着重要意义。回顾一部华夏文明史,是值得人们自豪和怜爱的。考古使得这份自豪眼怜爱,由存在分辨为可知,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盲目走向自觉,由缺乏理智的懵懂变为美的必然创造。由于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对古代的探索,探源是考古研究的第一要务,通过这一工作,促使人们不断加深对华夏文明的再认识。一部泱泱大观的华夏文明发展史,就是由考古工作者来完成和书就的。

  3.2增加了旅游事业与文化间的交流

  现代的旅游事业,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文化旅游,特别是现代的以寻根问祖为目的的文化旅游,适合了广大游客的口味,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由于考古工作对旅游经济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并完全可以参与到旅游经济中去。考古工作成果可以丰富多彩、拓展旅游资源,为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提高经济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使旅游者在由自然景观感受到心情愉悦的同时,又能得到精神和文化上的熏陶。因此,在做出旅游经济规划时,必须具有前瞻性,不能把旅游景观仅仅满足于难创新意的名山胜水、高塔古刹上,如果不在求新、求变方面做文章,就可能落后于时代,从而最终失去自己的优势。⑦文字考古工作可以作为文化与旅游两个不相关事业之间进行不断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具体的交流形式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以考古古迹为主要观光对象的专题旅游项目来充分宣传考古工作成果以吸引一些高层次的游客;或者把一系列名胜古迹、文物景点、博物馆串连起来,形成一条考古旅游专线,组织团队者专项旅游;通过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文字考古发现的成果,向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激发出旅游市场中潜在的文化需求,适应旅游者口味的变化。文字考古作为文物考古和研究的一个崭新内容,突出其潜在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并把其中发现古代文化的乐趣向媒体广泛领宣传,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一研究领域,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当人们欣赏到有关古代的文字被破译出来之后,那种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当然,这并不是个人所独有的,而是社会共享的一种知识。只有深入进文字考古研究者的生活,才能明白他们工作的乐趣所在,他们也是很希望自己的工作成果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文字考古研究者,面对那些残缺的历史载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把文化走过的足迹一点点描绘出来,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的底蕴,推动着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从而实现旅游与文化之间的对话。

  3.3促进了社会对古文明的探索兴趣

  在文明发展史上,对现代人来说,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谜。这些谜,就是人们探索过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是考古学面临的一大使命。在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被现代人所知道的神秘,这些就是吸引考古工作者继续努力的动力。在考古学界,一般都有这样的一条真理:“发现了不等于认识了,认识的过程可能更艰巨,甚至痛苦。”⑧因为,文字考古研究者面对的是一种沉默,这种沉默来自于上千年的远古文明的沉积,他们不会开口向你说一句话,只是用自己的图画或符号表示了他们的客观存在。而这些图画或符号,就是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或生存条件的记录。没有线索可循,没有证据可佐,只能通过文字考古研究人员的聪明和智慧,去用思想穿越这时空的遂道,与从来没有谋过面的古人对话。社会今天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都离不开昨天那些未成熟文明因素的孕育,从古到今,只是这段距离太长太久,在意识中产生了隔离。如何让今天的故事找到昨天的联系,如何让昨天的一切人们的意识中复活,这就是文字考古工作者的任务。当然,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这种义务和责任。我们的时代再发展,也不可能是没有基础的,这些基础的物质,就是我们聪明的先人们为我们创造的文明。历史就是这样,踏踩着昨天的远古文明,一步步地发展到今天的形态。尤如没有谜底的游戏,永远吸引着众多的仁人志士,投身其中,忘其所有,欣赏其形,独乐其美,苦之甘之,心中自知。

  3.4发展了当代经济加强了文明建设

  文化的源起与传承,肇始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聆听与观察;酝酿于人类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关照;成形于人类自身生活的体验与创新。我们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只有有思路,才能有出种,只有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超越,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字考古的研究宗旨就是这样,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力争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诚然,文字考古目前的发展相对薄弱,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还有很多现实的谜团尚待解决。但是,前瞻未来,我们对文字考古的发展是充满信心的。我们的信心,一方面来自文字考古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来自对文字考古建立健全健全的信心。这种建立健全首先来自于人,来自于胸怀开阔,思想敏锐,思维缜密,掌握资料丰富的考古人和研究者。有理由相信,在过去一批老一辈文字考古研究人员的成果和作风的影响下,一大批现在的文字考古人将在不长时间内,成为纯熟的文字考古人。文字考古的健全和发展,除了本学科的意义和考古学总体的意义之外,还将对人类文明史的起源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独到的美好贡献。山东旅游事业之所以能一直能保持强势发展,就是源于不断对自身文化底蕴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传统,增加旅游事业的文化氛围,对古代文明进行及时有力的宣传和展示,从而发展了当代经济,同时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增加了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4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文字考古工作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和他们骄人成绩,以及从这些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字考古工作严谨细密、认真周到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详细说明了文字考古工作对当今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文字考古工作的发现,对两个文明建设工程,繁经济文化、旅游事业,都是影响力极大的事情。当政者不得不细察之,思考之,慎行之。

    来源:中国山东网 廉恩勇 梁静(泰山学院 泰安,山东 271021)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