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立忠
崮文化网 2017年11月5日礼拜天,我与县行的王科长、中庄镇的杨主任一行三人访问了沂源县西里镇的东崮、西崮和青龙桥。
东崮
东崮,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的曹宅水库南岸,也称老封山或书案山,海拔高程440米,这一定是周围最高的山崮了。因与西边薄板台村小崮相对应,本地人以方位而称之为东崮。
东崮围墙
东崮之阳是侯家峪村,崮之北是1966年10月修建的兼有发电功能的曹宅水库(总库容570万立方米),崮之东北是曹宅村,崮之西北是翟家庄村,崮之正西是翟家庄村的一个叫做巷子峪的自然村。此崮应是西里镇上述村子的界山。该崮山体由红、黄色页岩构成,山顶无石灰石构成的四面悬崖。所以说,虽然称崮,但崮的特征不明显。
东崮内的小房子
东崮南北西三面山体陡峭,东面山脊较平缓。顶部为东西走向,呈三角型,东尖西宽。清末民初,顶部建有当地人防匪拒贼的山围子。围子周长316米,面积3822平方米,干石砌成。围子墙现在残高约1—5米不等,墙宽0.80—0.85米。围墙上设有岗楼6个,岗楼外凸部分,约5.1×4.2米,与围子墙组成一体,整体规模为4.5×5.5米,岗楼上设置抢眼和瞭望孔。围子墙底部有防洪泄水口,约0.25×0.20米。围子墙的入口在西北方向的山脊上设置,它是整个寨围子的唯一山门,门口南开,却从向东而入。建修者在岗楼外凸的前端又建了一道遮挡墙,像影壁那样,外面看不到入口,门口用厚木板封闭,具有很好的隐蔽性,可谓设计巧妙。围子内地势相对平坦,分布有近百间干石砌成的小石屋。这些小石屋因势而建,大小不一,建筑很规范。现仅残存房基墙壁,残高约1—3米不等,是典型的近现代防匪用的山围子。现在的围子里面生长着密密麻麻的刺槐和构树,人在里面行走十分艰难。围子外的东南部无乔木,多为杂草。围子的北部多乔木,为刺槐和大山棘。围子西部多为荆棵、杂草,偶尔生长着几株柏树。
东崮寨门石
据说,当时修建寨围子的挑头人是翟家庄的庄长翟德三。他选择了易守难攻、避难上乘的书案山(东崮)为暂时避匪居住地,带领全村人一起,有人的出人,有物的出物,有钱的出钱,全力以赴,闲暇修建。围子修成后,每当遇到匪情,全村人扶老携幼躲进围子生活,邻村的老弱病残也可进入该围子居住。居者虽有其屋,但备受风吹雨打,生活也是糙食品寡味,可战胜匪徒的信心足矣。有一次,土匪头子杨光胜带领南来匪徒到达此地,妄图攻打该围子发一笔横财。但见围子墙上的枪炮齐刷刷地对准了他们,众匪们顿时慌作一团。匪首杨作胜忙对着围子大声喊道:“乡亲们,千万不要开枪打炮,我们是借道路过这里的。”说罢,率领匪徒们灰溜溜地逃跑了。其实,山上的枪炮只是少量的,其它的都是利用树棍伪装的。勤劳而又聪明的翟家庄人靠的是用智慧和团结来战胜邪恶的,这在冷兵器时代确实起到了防匪保安的巨大作用。
西崮
西崮,位于西里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的薄板台村南(亦称南崮)。薄板台村以董姓为主,相传明万历年间由董家峪迁此建村,村以姓氏取名为董家庄。后因村边河中有一平整光滑的、10多亩地面积的石光板台子而改名为薄板台村。村南的董家峪和村西北的孙家旺两个自然村归属薄板台村管理。西崮就在董家峪和薄板台两村中间,因在东崮以西,所以被称之为西崮。但的它的高度和规模都赶不上与之相邻的东崮。该崮的山体由页岩构成,顶部是石灰岩石,呈椭圆状。植被多为刺槐和杨树,下部是新栽的苹果树和桃树等。该崮虽然不高,但东北南三面陡峭,尤其是东南两面,坡度在60度以上,西部与大山相连,坡缓,崮的特征也不太明显。崮顶东西走向,经目测,东西长约50多米,南北宽约25米,崮顶较平坦。
西崮围子墙
四周有干石砌成的围子墙,绕山顶一周。围内有石房子,围子的入口处设在最西边山脊上。围内植被多为山棘、野五加等灌木丛。目前,围墙和石房子均已倒塌,只留遗迹。现在的崮顶部有石砌石房子三间,露天无覆盖。另有两株年轻的柏树屹立在崮的东北端,就像站岗放哨的一对军人一般。
西崮顶建筑
崮魂伴忠骨。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崮确实起到了防匪避灾的作用,南来北往的匪徒们始终没有攻破此围子。崮下这条流域原为沂水、东里、唐庄、曹宅、薄板台、董家峪、新华,翻山后至金星、直达岱崮、蒙阴以及西去新泰等,是一条交通要道,也是古近代战场遗址。1943年5月初,日寇第十二军团大举围攻沂蒙山区鲁苏战区总司令部,总司令部从沂水县圈里的许庄转移到沂水城西北的沈家沟庄。5月11日午后3时许,有一卖菜者进入村子,待侦察员发现此人可疑时,周围50里内已有敌情出现。此时,鲁苏战区所辖张步云率部叛国投敌(张逆原为国军暂编第二师师长。1948年2月12日,经山东省国民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王耀武批准,以叛国投敌、残害百姓罪,在青岛执行枪决),勾结日军夜袭总部 。晚饭前5时,于学忠总司令立即率总部向西南转移,并指挥特务团浴血奋战,杀出了日伪的包围圈。后又被日军独立混成第七旅团和吴化文伪军包围在现沂源县西里镇薄板台一带。5月12日拂晓始,鲁苏战区总司令部警卫部队、51军113师某部及特务团等在制高点西崮及董家峪北山与伪军英勇作战。日军战机配合地面部队行动,形势十分危急。为保卫总部安全,鲁苏战区总司令部副官处少将处长魏凤韶(1889—1943,字虞亭,黄县魏家村人)命令机枪连长任常理持全部枪械投入战斗。敌人早已侦悉于学忠随身携带的这个装备优良的机枪连,他们一听到枪声,马上断定于学忠被困在此,敌伪声称一定要活捉于学忠。汉奸们高喊着:“于总司令,请下山吧,我们以礼相待。”于气愤之极,亲自指挥部队奋力抵抗,但伤亡严重。魏凤韶多次催促于司令突围,于则疾声怒喝:“与日寇拼了。”情急之时,魏命令两个侍从把于司令强行架起向外突围,卫士排分成两组,负责开路并断后。魏则穿上黄呢子军服佯装为于司令声东击西,在西崮顶继续指挥战斗,并端起机枪对准蜂拥而上的敌寇进行猛射,用以支援于学忠等向蒙阴县坡里成功突围。敌寇指挥官从望远镜中误以为是于在阵地上,遂令集中火力进行猛射,魏凤韶因头部中弹而阵亡,时年54 岁。在激烈的枪炮战斗中,鲁苏战区总司令部警卫部队弹尽粮绝,日本鬼子趁机向山顶围扑而来,但将士们没有一个后退的。他们就地取材,把身边的大石头当武器朝敌人砸去,冲锋的敌寇死伤遍地。战斗结束后,于学忠、牟中珩派于洪宾、王中华清理战场。阵亡官兵由当地村民就地掩埋,魏凤韶的遗体由于、王安葬在薄板台村南、董家峪村东的一块空地上,并立“黄县魏虞亭先生之墓”碑刻一通。事后,国民政府感其忠烈,明令褒扬,追授其为陆军中将军衔。1986年10月18日,国家民政部追认其为革命烈士。1997年8月,魏凤韶将军的遗骨由其四子魏兆勋带回故里厚葬于魏家村东,并立“抗日将军魏凤韶永垂不朽纪念碑”一座。于学忠部在山东坚持敌后抗战近5年,与日伪进行了大小战斗450多次,毙伤日伪两万余人。部队伤亡上万人,将官伤亡15人,他本人也多次受伤。抗战胜利后,他反对内战,解甲归田。蒋介石败逃前,企图将他裹胁去台湾。在中共地下党人的帮助下,他避居四川省重庆乡间。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并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于学忠将军抵御外侮,战绩卓著。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迟浩田同志曾为其题词:“联共抗日,永垂青史。”
西崮顶松树
东、西两崮并立相望,路程只有一里。它们都是精神和气节的彰显,是无字的丰碑。两碑中间有条沂水至蒙阴以及新泰的交通要道,是南北传承的延续。青龙桥就架设在这条交通要道的青龙河上。两崮北麓的溪水流入桥下的青龙河,桥因河而得名,它是历代兵家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为解决来往行人的跋涉之苦,大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翟家庄及周边村民们自发筹资在青龙河上修建了这座青龙桥。青龙桥原来是一座三孔平板石桥,桥面宽2米,长6米。桥板石条每块长2米,厚0.5米,每孔平行架3块,共用9块石板铺成,十分壮观。两个桥墩高2.5米,用石灰岩大料石砌成,桥墩基础无需下挖,坐落在天然形成的全石板河床上,非常坚固。桥段河床的两侧石砌挡墙,呈灌渠状,将泛滥的河水约束起来。
青龙桥
青龙桥建成后,来往车行和人走都很方便。当地村民们为了让后人们记住这一利国便民的重要举措,便在桥的南首立了一块石碑以示纪念。石碑为青石材质,设底座,碑身为削肩式,高1.2米,宽0.8米,厚0.25米,碑帽高0.3米,花纹雕饰。正面碑文全部是阴刻,两侧空白处雕刻花纹。题目是“青龙桥记”4个大字,横书。碑文为竖排,首句是“建青龙桥梁亭”6个字。碑的正文简要介绍了当时石桥所属的地区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建桥的原因等。碑的背面是捐款人的姓名、碑文的撰写者,以及建桥领袖和工匠等内容。其文也是阴刻,竖排。落款时间为大明万历二十六年岁次孟夏。
曹宅水库建成后,该桥成为水库上游横跨南北的唯一桥梁。1984年,沂源县出资在南(麻)崔(沂水崔家峪)公路的西南方向分出兴建了曹(宅)店(晏婴店子)公路,公路改道经过青龙河上游的薄板台村新大桥往南而去。青龙桥从此完成了它多年的服役使命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居功至伟,人们牢记在心。为了使青龙桥发挥它在村内的交通作用,2011年,翟家庄村两委带领村民出工出资,在石桥的东侧加宽了1.5米的桥体和桥面。桥墩仍用巨石垒砌,同时把最南面的那孔桥眼堵住,桥面用钢筋水泥土浇筑。并将整个桥面加高了0.2米。至此,村内往来行人更加便利,特别是农用车辆及小型汽车皆可通行。如今的青龙桥龄已经400多年了,它先后历经大明,大清,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朝代的变迁,依然坚固壮观,并继续为当地村民谋福利,值得尊敬。矗立在桥南头的老石碑仍在,默默地向今天的行人们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青龙桥碑
两崮庇护众乡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翟家庄舍小家顾大家成为自我克服困难的曹宅库区搬迁村。该村的建村历史是在明代,据考古发现,战国及汉代先祖们就在此居住。薄板台村为了节约土地,在青石板上建村落,腾出好地搞生产,也是个了不起的贡献。村中的农贸大集,活跃了经济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曹宅村也是个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的库区搬迁村,徐书记带领村民开发的果品深加工项目走在了全县的前列,为农民增产增收趟出了一条好路子。该村历史上曾是“抗日文化模范村”,养育了李克明、沈照生两位为人民服务的好县长。李克明同志不仅是一位好县长,而且是一位好县委书记、好检察长。他曾先后获得“抗日胜利”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解放大西南战役”纪念章和邓小平题写的“走向大西南”50周年纪念章。晚年的他拿出仅有的3000元积蓄,委托有关部门购买图书捐献给家乡的曹宅小学。一言以蔽之,受到过战斗洗礼的东、西小崮子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者,青龙桥则是传承者。
崮下的老槐树
目前,东西小崮所在的这一小流域,山青水秀,瓜果飘香,交通便利,村风朴实,街道整洁,家庭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处人文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好去处,你若没有到此一游,将成为终生的一大憾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