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立忠
崮文化网 听说沂源县北子崮是一座很神奇的崮,所以很早就想去探访它。
2014年4月7日礼拜天,我与4位朋友在石桥镇的红岭子村午饭后,从其南山爬起,一路向南。在一连穿越了七八个山头后来到了石砬子山,该山海拔569米,山顶平坦,有围子墙,植被也很好,有崮的基本特征。石砬子山南面山脊连着北子崮。
来到北子崮实地观察,崮呈南北走向,由石灰岩、页岩构成。崮的南北长,东西窄。崮东是石桥镇北河峪村。崮西是中庄镇朱家泉村,崮南是铁路、沂河、西孝村、东孝村。
崮之一奇,此崮无碑文。有着许多文化人的东、西两孝村的老者说,崮以方位而得名。因为该崮在两村的正北,又在沂河的北岸。一开始叫北崮,因为崮周的人喜欢把一些名词后面加个“子”,以后就叫北崮子了。后来很多人称之为北子崮,这样称呼感觉更顺口些,所以时间一长就延续至今了。崮以方位而命名,其它地方亦有之,但在沂源县任何资料上尚无介绍过该崮,海拔更是不详,原先只见在县、镇地图上标注其名,现在还上了星。
至于为何叫做北子崮,我们还专程访问了北河峪村党支书王建刚,王书记拿出了该村土地确权时的航拍图,我们细心查看,此崮是石桥和中庄两镇的界山,也是北河峪与邻村朱家泉等村的界山。但崮名的由来,他也说不详。所以,我们在王书记的陪同下专门访问了该村的男性老人王昌忠。这位老人已经90高龄,但身体很硬朗,耳不聋,眼不花。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京剧,一边在果园里劳作着。他乐滋滋地吸着旱烟袋告诉我们,他的儿子和儿媳妇们都很孝顺,不愿他再劳动了。但是他闲不住,一是出来炼炼身体,二是看看果园,也有点收入。问起北子崮的来历,他告诉我们,我们村原来叫白虎峪,原有典故可证,意为藏龙卧虎之地,后来沿革为北河峪。村西的石砬子山,他从记事的时候起村中的老人们就叫文王崮。有文王,必有北子(百子,谐音北子),这就是崮名的来历。对其说法是否有根据,我未曾考证,但当地民间称之为北子崮却是由来已久了。
崮之二奇,此崮是连崮。崮由三个顶组成,从南向北分别被称为一崮子、二崮子、三崮子。并且三个崮子均由一个连体围子围着。进入围子的小路有三条,崮之南北各一条,有山门。另一条是在崮西侧的二崮子与三崮子的结合部,有墙无门,早年不能进。现在倒塌可进入。从航拍图上看,围子四周有八个高大建筑物,我们估计是早年建在围子上的瞭望塔,也许是进入围子的山道寨围门,现在人都习惯称之为碉堡。
崮之三奇,居者有其屋。在一崮子、二崮子上早年建满了密密麻麻的石头房子,估计是周边百姓早年避匪所用,但唯独三崮子上没有一间。一崮子、二崮子上的房屋建筑质量和数量与沂源县任何山崮上的石房子相比,都是魁首。据王昌忠老人讲,崮上的房子、围子主要是东、西孝村以及崮周村民为防贼匪打算久住而合力修建的,估计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东、西孝村原来建村时叫雕村,村以东虎崖有鹰雕栖息而得名。清光绪年间本村孝子苗振月,闻名山东。沂水县令来此寻访,遂改名孝村。后来为了管理方便才分为东、西两个孝村。因为早年的孝村和北河峪村,地处洼地,良田较多,又紧靠沂河,灌溉方便,素有粮仓之称,比较富裕,所以是贼匪南来掳掠的主要目标。修建围子和房子防匪当然是靠这些村挑头了。当年的石房子、石围子起到了良好的避匪作用,但后来的日本鬼、国民党的五十一军、新四师以及还乡团等都来驻扎过,崮周人受尽了苦难、凌辱和欺压。王昌忠老人还说,他曾亲眼见过从东里方向来的七个日本兵用刺刀挑开女人的裤裆,轮奸一位本村妇女的残忍场面。关于抗日战争的事情,王老人还能编出一段快板来念叨。最后他说,现在社会安定了,人民安居乐业,不再受颠沛离家之苦,我们要感谢党和各级政府啊。
崮之四奇,有水乃神崮。一崮子、二崮子上虽有房屋建筑和百姓居住,却无水。三崮子上虽无房子,但崮子的西侧崖根有清泉。有水才有灵气,神水润万物,能普度众生。
崮之五奇,三崮为两制。一崮子、二崮子上柏树遮天蔽日,三崮子上无任何乔木和灌木,大多是一片片裸露的石灰岩。一崮子、二崮子顶部为山,三崮子主峰为坪。我想,这主要是地质构造所形成,与人为无关。
崮之六奇,魁星楼无楼。北子崮下的魁星楼本应有道教中主管“文运”的神明和深受读书人崇拜的庙宇。但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古代建筑物的遗迹,只是一座矮矮的东西走向的平顶山。所以说,魁星楼是山不是楼。但是为何叫做魁星楼,或许与王昌忠老人说的有关吧。
魁星,又称奎星。究其源,与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关系。奎宿为星官的名称,又叫“天豕”、“封豕”。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奎星共有十六颗,包括星女座九颗星和双鱼座七颗星,古人认为他是主管文运的神,于是对其加以崇拜。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由此可见自奎而魁的缘由。《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考经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这位星神。东汉宋均对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可见在东汉时,已有“奎主文章” 的信仰,并常以“奎”称文章、文运。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杯柈(盘)一副”的记载。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书房内贴魁星图和考场前买进魁星像的热闹场面。这些皆表明士生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夺“魁”。如明朝时,科举要实行“五经取仕”。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崇奉的五部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在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义。
魁星楼,也叫点元楼,亦名文曲阁,全国各地均常见。魁者首也,元者状元。故魁星楼一直被天下读书人视为独占魁首、拜揭许愿的神明之地。
另据当地人说,在朝霞渲染、夕阳余晖或云雾缭绕之时远观,此山很像楼台琼阁的轮廓。明末清初,孝村有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便给这座小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魁星楼,意味着在今后的科考中一举夺魁。魁星朗照,人才辈出。这是当地所有人的良好祝愿,所以,此山之名一直延续叫到现在。(此文原载谭立忠先生的《寻崮访山沂源行》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