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陈德全
人物档案
陈德全现居昆山,离休干部,原浙江温州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山东邹平人,1922年6月出生,1938年2月参军,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期间先后任渤海二支队独立营一连战士,山东纵队一旅三团三连副排长,山东鲁南军区三团九连副连长,山东鲁南军区三团九连连长,华东三纵八师二二团特务营营长。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昆山亭林路上的苏州军分区第三干休所,见到了抗战老兵陈德全。虽然陈老已步入耄耋之年,记忆力大不如前,但对于抗战的那段历史,他始终铭记于心,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
“打鬼子啊,把他们赶出我们的国土,这是当时所有中国人都想干的事。”洪亮的嗓音显出了老人家身体的硬朗。由于在战争时期被大炮声震伤耳膜,这位93岁的老八路耳背得厉害,但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还是兴致勃勃地回忆起了战斗岁月里的那一个个难忘瞬间。
出生于山东邹平的陈德全,小时候就靠着和家人种地、讨饭为生。“十来岁就出门找活干,跑堂、劈柴、织布,都干过。”陈德全说,那时经常被大户人家欺负。可他从小就不甘受辱,经常反抗,和人打架,又爱打抱不平,久而久之,成了附近一带出了名的“孩子王”。
1938年,当地地方武装迅速发展,陈德全也毅然加入了八路军。因为身手敏捷,人也比较聪明,他成为了渤海二支队独立营一连的一名战士。1939年5月4日中共北方局根据中央书记处决定发出通知,组织八路军第一纵队,以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委。6月29日徐向前、朱瑞到达沂蒙山区,与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领导人郭洪涛、张经武、黎玉会合。此时,屡立战功的陈德全已被调入山东纵队一旅三团三连,当起了保卫首长安全的警卫员。
当问起老人耳朵是何时被震伤的,他丝毫没有任何的难过和沮丧,而是满满的自豪感。他中气十足地向记者描绘起当时的那场战争——
1941年11月,日军驻华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指挥5万余日、伪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实行“铁壁合围”,妄图一举消灭中共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沂蒙山主力部队。此时,沂蒙山区的抗日斗争也进入了极为困难的时期。
12月7日,日军发觉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转移到苏家崮山区,遂纠集6000余人,分10路向苏家崮山区“奔袭合击”。8日拂晓,日军千余人突然向凉水河发起袭击,接着白彦、崇圣庄、郑城方向也响起密集的枪声。当时,陈德全所在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三团负责掩护党校400余名学员转移,坚守苏家崮,与日军展开了一场血战。
苏家崮,海拔高度498米,四周地势奇险,陡崖峭壁,只有北门和南门两条山道。山顶较为平坦,有十几间旧房。当八路军队伍沿山顶前行时,日军也从南头登上了山顶,随即我军便与日军接上火。轻重机枪、迫击炮在苏家崮周围响成一片,双方展开拉锯战,伤亡都很大。
“敌人大多用的是机枪,而我们只有刺刀和手枪,实力悬殊。”陈德全说,当时,山东纵队一旅三团所在的小高地,被日军以数倍军力猛烈攻击。“团长见南面的敌人还在不断增援往上攻,而我军占领的北部山顶狭窄,部队展不开,难以固守到天黑,当即决定下山向东北方向突围。”由于武器装备偏弱,陈德全说,在保护首长和党校学员撤离的时候,大伙儿只能用水将棉被浸湿后,顶在头上身上,以此防弹。“我的耳朵,大抵就是那会儿被震伤的。”
部队边打边撤,后在一处悬崖边,将机关领导和党校学员用绳索送下山成功转移。为了不让日军起疑,部队继续正面迎敌并向山下突围。其间,因受敌人层层截击,陈德全一行实在无法突围而隐藏在山沟乱石中,“左手臂中了一枪,钻心的疼,但那个时候啥也不顾,就想多杀几个小日本鬼子。”最终,等到半夜,趁着夜色,陈德全等近20人成功突围。“死伤太多了,我的战友们有的在同敌人肉搏中倒下,有的抱住敌人滚下山崖,全部壮烈牺牲。”说到此处,老人的眼眶噙满了泪水。
此战,第三团发扬英勇顽强的精神和优良的战斗作风,毙伤日军400余人,但第三团也损失了两个主力连。战斗结束后,在苏家崮山顶、木头崖及蒋家庄南北岭找到烈士遗体118具,另外生死不明者112名。
虽说左手臂中了枪,但这还不是陈德全经历过最激烈的战斗。为了打鬼子,老人伤痕累累,那是1942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一旅发起反封锁战役,一、二团主攻蒙山以东临蒙公路两侧的日伪据点,三团于蒙山西侧牵制配合。陈德全和战士们用血肉之躯迎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发起冲锋,他的头部、左肩、右手大拇指等数处中枪,倒在路边奄奄一息的他一度被认为已牺牲,而被抬入了战地所设的太平间。
那一场战役,八路军拔除了垛庄等24个日伪据点,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经过抗日战斗的军人都将生死看得很淡,珍惜眼下生活才是真。”多次死里逃生,也落下了不少病根,被疼痛折磨了几十年的陈德全却依然乐观,眉宇间仍能感受到一种军人的刚毅。他指给记者看身上的几处枪伤,说:“也正是有过那样的经历,才知道现在生活的美好。”
采访过程中,陈德全家的保姆胡家英也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只知道来的客人都喊陈老为参谋长,却很少听他提起以前的英勇事迹。”胡家英说,“现在我总算明白,为什么老人从不让家人把剩菜剩饭倒掉,这是因为他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啊。”
来源:城市商报 记者周倩茜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