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齐鲁之桑甲天下”之称。另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沂、泗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临朐县志·续志》上也有:“邑人养蚕其来甚远,种桑之田十而七,养蚕之家十室而九。”据考,沂源县有许多村庄因植桑养蚕多而命其名。如丝窝、蚕场、茧场、桲罗、桑树峪等。这说明自秦汉时代,这一带的农桑生产已有相当规模,至明、清时代已十分兴盛,北鲍庄村西山的蚕姑庙碑文就有记载。那时差不多每块良田都间作桑树,有许多是合抱粗的大树,一株产叶量达2 0炮(约四百市斤),民国二十五年沂水县产茧达120万斤,产茧中心就在沂源境内。
桑蚕收入在农村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极大,建国前沂源县流传着:“饲罢春蚕又饲秋,一年生机此中求,桑林又比胡林广,何必经商奔码头”的民谣。抗战时期有:“一株桑树一杆枪,一粒蚕茧一枪弹”、“一桑斧砍下就是一条大刀鱼”的说法。由此证明了植桑养蚕的高效益,也说明了农民对桑蚕收入的依赖程度。
据考,清末民初,沂源县人民家家养蚕,户户织绢。既养桑蚕,也养柞蚕和蓖麻蚕,主要是养桑蚕。1931年儒林集杜万兰家开办了一处规模很大的茧坊,经营鲜茧收购烘烤和缫丝业务,其生产的丝绸为“太阳牌”。建国前,沂源县的桑树均系乔木,山丘地带利用梯田、堰边、沟谷两旁植桑,平洼地块多采用粮桑间作。品种有黑鲁、黄鲁、大鸡冠、小鸡冠、实生桑、太龙桑等。桑树较多的有三岔、悦庄、南麻、梭背岭、金星、大张庄等。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桑蚕生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实行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桑蚕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1990年沂源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大力发展桑蚕生产的决定》,到1992年,桑园达到两万亩,地边桑700万株,产茧250万斤以上。由此,沂源县被列为全省19个重点蚕茧生产县之一。现在县里调整农业结构,以沂源红苹果为主的果品生产占了主导地位,桑蚕生产比以前减少了许多。
我们从大崮坪下来后沿着南北走向的山脊继续南行,遇山爬山,遇鞍走鞍,上上下下,其行为虽然机械了些,但每座山崮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惊喜。一路汗水一路情,在一连翻越了大崮坪、蚕姑山、火石山等若干座山崮以后,我们终于到达西鲍庄村的马头崮北。因我同行的一位朋友摔倒,受了点小伤,大家休息片刻,只好放弃继续攀缘西鲍庄村马头崮的计划,乘车返回县城。
此行共计越过10个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崮,花费4个多小时,徒步行程20多公里。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