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会展赛事 首页视频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行业之窗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春秋 
往事如歌——记49名军工知青的悠悠乡愁
 

岱崮公社蒋家庄村下乡知青合影

    崮文化网讯 关于“知青”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很遥远。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原本也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与它最直接的接触不过是在电视剧里看过。如果来形容知青下乡的生活,我猜想应该是和前段时间热播的《变形记》有点儿相似吧?早知梁晓声写了一部小说《知青》,却一直都没有兴趣去读。现在居然有种冲动,想买来细读,这都是因为一次与军工知青馆的偶然邂逅。

    据资料查证,“军工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知青群体,他们是军工的后代。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跟随父辈,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小三线——山区农村。父辈们在山区军工企业生产枪支弹药,而他们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孩子,就成为了那里的军工知青。

    与我结缘的这家军工知青馆,位于沂蒙山腹地一个叫“蒋家庄”的小山村,是由老军工知青和当地的百姓共同建设的。这家知青展览馆是一排很老旧的房子,面积不大。馆内设置了:“岁月留痕、军工情怀、激情年代、历史见证、知青往事、一往情深”等一共8个展区。馆内除了文字展板、老照片之外,还陈列了许多旧物件。据管理员介绍,知青馆是利用当年知青下乡时,村里为他们建的宿舍房装饰而成的。

    在知青馆门口墙上位置,挂一块长方形的展板,上面介绍了关于军工知青的由来,军工企业的历史背景、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后来是怎样军转民搬出大山,去了城市投入经济建设等等。随后是老主席当年接见全国知青代表的老照片,还有习主席插队时的照片……

    当走到“激情年代”展区的时候,一组当年军工知青拍摄的老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些照片对广大知青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记忆。在这里有他们工作、生活、劳动、学习,民兵训练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景。回忆那段青春往事,曾经的军工知青刘世平感慨万千,曾深情款款地写下了一段回忆录,后来被做成展板贴在知青展览馆的墙上。

年近九旬的老支书左法田回忆当年知青在蒋家坪的下乡生活

    他在文中写到:我们是1974年腊月,首批军工子弟下乡的,一年的农村生活,让我们终身难忘!记得,一年后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村支书左书记和乡亲们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与我们依依惜别,是紧握着手,含着泪,告别的!四十年了,这份浓浓的乡情始终是我们的牵挂!

    记得那年冬天特别的冷,为了让我们住上新房子,乡亲们冒着雪花,顶着寒风给我们建房,让我们备受感动。放工后,我们都自觉地来帮忙运料、施工。鼻子冻红了、手被寒风吹裂了、脚磨出了血泡,没有一个人说苦叫累。

    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为了照顾好我们的生活,村里专门安排妇委会 黄家梅 大姐给我们做饭。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很艰苦,黄大姐千方百计,变着花样调剂我们的生活,使我们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有了家一般的温暖,减轻了对父母的思念。那个年代食品匮乏,很长一段时间买不到肉。左书记安排人给食品站去电话,央求道:无论如何给我们留一点肉,这帮孩子犒得眼珠子都快转不动了!

    为了让我们早点适应农村生活,大队里把我们集体安排在大寨田劳动。全村最年轻的种田能手给我们当队长,经验最丰富的老农给我们当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农活,让我们懂得了季节变换。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贫下中农的可贵品质。
    这样的大事小情,几天几夜也说不完。这一切,都是那么难忘。四十年过去了,曾经的青春年少,而今已是垂垂暮年。而这份浓浓的情意却日渐深厚,愈加久远。我们思念蒋家庄的山山水水,我们挂念这里的父老乡亲。

    在知青馆最醒目的位置,是49位知青历史见证人照片展示区。望着那一张张年轻的略带稚气的脸庞,不由让人心生感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也就十八九岁,最小的只有16岁。面对农村的艰苦生活,他们依然保持那么灿烂、纯真的笑脸。

    领导推荐,让我为这家知青馆写讲解词。为了多了解一些知青的生活,我特意去拜访了当地村里的老支书。说起知识青年下乡的那段日子,年近九旬的老支书左法田心潮澎湃。老人家颤巍巍地捧着一个旧相框,用手指着 努力回想每一个人的名字,这一个是 刘世平,这个是.....小薛,那个.....小..贾?老支书说,这些孩子们离开大山后,还经常回来看看,每次都拎着大包小包的来看我。孩子们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把我当家人看待。老人家说着,嘴角微微抽动、眼眶里饱含着泪水。他说“十几岁的孩子,想想怪好玩儿”。老支书想继续说下去,好像又一时记不起来。其实,从他的表情中就能理解,老人家要表达的,还不就是觉得这帮孩子稚气未脱,还依然调皮可爱么?老支书的眉眼中,分明写满了对这帮知青的宠爱之情!老支书还说,“唉,那时候条件很苦啊,城里孩子来到农村……晚上也有哭的也有喊的……好在半个月下来就都好了”!老支书说着说着声音就哽咽了……

当年的“知青地”如今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一次知识青年下乡运动,让知青们与沂蒙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他们离开了这里,却从没忘记这里的乡亲们,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是他们的牵绊。他们参加工作后,各尽所能,联系企业大财团出资出力,帮扶村里发展教育事业、兴修水利、道路,与老乡们一起发展乡村旅游。在各方支持下,蒋家庄连续两年来被评为市级美丽乡村、省级传统村落,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蒋家庄有他们青春的身影,有他们洒下的汗水和泪水,在这里,有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记得住的乡愁,这里是他们永远难忘的第二故乡。(古小风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 Reserved www.chinagu.org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